2013/04/29

[转载] 施燕华回忆法拉奇访邓小平


施燕华回忆法拉奇访邓小平细节:"为什么您总是当副手?"

2013年04月28日  新华网  施燕华

回忆访邓小平细节:

法拉奇采访邓小平

1975年我从纽约奉调回国,逐渐开始为中央领导做翻译,高层会谈政治性强,要求完整、准确,有时甚至要牺牲语言的美。

我参加的政治会谈,涉及的议题并非都是争议很大的,有些会见或会谈内容比较平淡,也比较好翻译。有些涉及的问题敏感,双方争议较大,对翻译的挑战较为严峻,精神压力也大,但是完成任务后,感到很充实,很有成就感。

意大利著名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对邓小平的采访,是我翻译生涯中最重要、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重要,是因为其特殊的国内外历史背景;挑战,是因为采访全文要在世界各大报刊发表,等于是面对全世界的一场考试。

法拉奇其人

1980年8月20日上午,我在办公楼走廊上遇到英文处的领导,他正要找我。他通知我说:"明天上午邓副总理礼节性会见意大利记者,你去做翻译,这记者有时说话不太礼貌,必要时你把握一下。今天下午她要求先见你。"

我觉得很奇怪,外交部有很好的意大利文翻译,为什么找一个英文翻译?回答是:"记者本人要求的。"

法拉奇是什么人?我从未听说过。要谈什么问题,领导也没有交代,这倒是自然的,因为邓见外宾,从不照本宣科,他自有主意。

那天下午,按事先约定,我到民族饭店去见法拉奇。

法 拉奇个子高挑,上身穿黑色针织圆领衫,下身穿一条紧身蓝布牛仔裤。我坐下后她郑重其事地谈了这次采访的重要性,她说要让世界得到关于中国的第一手信息。现 在全世界都对中国感兴趣,许多人揣测中国要走当年赫鲁晓夫的路了,中国正处于大变革时期,而开始这一变革的是邓小平。世界不大知道邓小平,究竟邓小平要干 什么?她觉得要了解中国的走向,邓小平是关键人物。

法拉奇还自我介绍了一番,她是意大 利《晚邮报》的记者,也是世界各国重要报纸的自由撰稿者。她曾采访过世界上许多领导人,包括基辛格、西哈努克、以色列前总理梅厄夫人、约旦国王侯赛因、巴 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等,写了一本书。法拉奇坦言,她对采访对象的评论、印象都会毫不留情地写在前言中。她把基辛格说成是"傲 慢、诡秘、多疑"。基辛格曾说,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是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法拉奇非常关注中国发生的事,特别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产生强烈的兴趣。她搜集了邓小平的资料,看外国人写的邓小平传记,对邓小平的生平有所了解。

法 拉奇向我解释了用英文翻译的原因。她已与世界上十家报刊签了合同,她对邓小平的采访将全文刊登在世界著名的十家报刊上,例如:美国的《华盛顿邮报》《纽约 时报》、法国的《世界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德国的《镜报》、南斯拉夫的《政治报》等。从效果和时间考虑,她要求用英文翻译,否则她还要从意大利文译 成英文,很耽误时间。

法拉奇询问了一下我的翻译经历,特别问我是否给邓小平做过翻译,得到满意的回答后,她拍拍我的肩膀说:"好,我相信你!"她还一再要我保密,不要泄露她的行踪。

"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

1980 年8月21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118厅会见了法拉奇。这次采访的安排很特殊,过去邓小平会见外国记者时,中国记者都有"特权",他们可以摄像、录音, 而且可以发表,有时甚至在外国记者之前。但法拉奇提出她要独家报道,不让任何其他新闻机构的人参加,包括中国记者。所以,这次会见时,中国摄影记者只拍了 几分钟就退场了。当时在场的只有邓小平、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法拉奇和我,还有一个记录员,共5个人。

法拉奇毕竟是一位有经验的老记者,一坐下来,就把录音机放在茶几上。其实,第一次坐下来面对这位世纪伟人时,她对采访能否成功,心里也没底。似乎为了给邓小平一个好印象,她说:"明天是您的生日,我要祝贺您,祝您生日快乐!"

邓 小平幽默地说:"明天是我的生日?我从来不关心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法拉奇说:"我是从您的传记中知道的。"邓小平说:"就算是吧,也别祝贺我。我已经 76岁了,到了衰退的年龄啦!"法拉奇说:"我父亲也是76岁,我要这么对他说,他肯定会打我两巴掌的。"邓小平说:"是呀,当然不能对你父亲这么说。"

采访就在这样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但并不是整个过程都是轻松的。寒喧结束,一场紧张的交锋开始了。第一次谈话基本上是围绕对毛主席的评价进行的。

法 拉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邓先生,最近您曾经说过,中国正处在转折点,可以说是第二次革命。事实上,今天来北京的人,可以亲眼看到中国已发生的变化。人们 不再穿制服了,标语消失了,毛主席的像少了,几年前我到北京来,到处可以看到毛主席的像,今天我从饭店到这里,只看到一幅,挂在紫禁城(故宫)入口处。以 后你们还会保留毛主席像吗?"

邓小平立即看出了这位女记者的意图,斩钉截铁地说:"永 远要保留下去!"他指出,过去到处挂毛主席的像是不严肃的。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 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法拉奇读过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书,对毛主席的评价心存怀疑,她以犀利的提问风格紧追不放,她说:"今天人们把很多错误都归咎于'四人帮',这符合历史事实吗?听说中国人说'四人帮'时,伸出的却是五个手指!"

邓小平对如此唐突的问题并不计较,只是报以一笑,说:"必须清楚地区别毛主席的错误和'四人帮'的罪行,性质是不同的。毛主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邓小平列举了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不仅在政治理论和军事战略方面,而且也在哲学、文艺方面。他同时也指出了毛主席在50年代后期开始犯的错误,"而且错误不小,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许多不幸。如毛主席的家长作风导致了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有些不正常。"

法 拉奇又绕着弯子问了许多关于毛主席和"四人帮"的关系问题。她说:"当你们审判'四人帮'和开下一届党代会时,都会提到毛,如果其结果与你们预期的相反 呢?"邓小平回答说:"我要对你说,审判'四人帮'不会影响毛主席。当然,用'四人帮',毛主席是有责任的。但我们要对毛主席一生的功过做客观的评价,我 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主席有许多好的思想,我们要继承下来,他的错误也要讲清楚。"

"把我比作赫鲁晓夫是愚蠢的!"

当 时天安门广场上还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像。法拉奇对挂斯大林的像很不理解,她认为赫鲁晓夫反斯大林,是英雄,在这个问题上她与邓小平争论起 来。最后邓小平一针见血地回答:"我要告诉你,我们决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邓小平指了指法拉奇的笔说,请你一定要把这句话记下来。 在邓小平整个谈话中,两次指着法拉奇的笔,让她记下来。这是第一次。

法拉奇对邓小平的话不能理解,她坦率地说:"这是您刚才说的许多话中,第一个我不能理解的问题。但我有一句话,希望您听了不要生气,这不是我说的,西方有人说您是中国的赫鲁晓夫!您对此有何看法?"

这 个有点鲁莽的问题瞬间使会见厅的空气凝重起来。我心里有点儿嘀咕,她怎么问这么不礼貌的问题?我很担心邓小平听了会不高兴,心里拿不准翻译时是否需要打点 折扣,"把握一下"。但是从采访的气氛来看,虽然有时双方意见不可调和,但没有敌对情绪,所以我就大胆如实地把问题翻译出来。

翻译完这个问题,我不安地看着邓小平的表情。邓小平听了不但没有表示丝毫的怒意,相反却报以爽朗的大笑,他以平静的语气,从容地回答说:"哦,在西方他们称我什么都可以,但是我对赫鲁晓夫是了解的,我个人同他打了十年交道,我是了解这个人的,把我比作赫鲁晓夫是愚蠢的。"

邓 小平概括了赫鲁晓夫对中国做的种种坏事:中断援助项目,干涉中国内政,企图控制中国,要求在中国设军事基地等。他知道这些例子不一定能说服法拉奇,继续争 论毫无意义,于是宽容地说:"看样子,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达不成协议了。这样吧,你保留你的观点,我保留我的。我们不谈赫鲁晓夫了。"

法拉奇虽然不再提赫鲁晓夫,但仍然对改革开放会把中国引向何处,疑惑不解。她问邓小平:"您是否认为资本主义不都是坏的?"她还觉得邓小平主张保留农村的自留地与共产主义理论有矛盾。这些问题不仅国外关心,国内也有不少人觉得难以解释。

邓 小平明确地回答了法拉奇的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他列举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生 产管理等,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应学习,是没有阶级性的。他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把国家、集体和 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

"为什么您总是当副手?"

使法拉奇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毛主席领导期间,邓小平几次遭贬,受到迫害,但他仍那样尊重毛主席。法拉奇忍不住问:"邓先生,我确实感到困惑,因为一方面您谴责他(指毛主席),另一方面您又维护他。而且,在他批准下,您两次被贬下台。"

邓 小平爽朗地笑了,他说:"不是两次,是三次,也不是毛主席批准的。我这个人经历了三下三上。"他提到第一次是王明极"左"路线把他整下去的;而第二次是 "文革"初期,林彪和"四人帮"痛恨他,把他送到江西劳动,当时毛主席想保护他,没成功,但对他的安全还是很关心的;第三次,1976年初,是"四人帮" 篡权,又一次把他打下去。

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会三下三上?就是因为我喜欢说点实话。"

法拉奇佩服地说:"您说话心口如一,任何时候都是这样。但是一个人经历三下三上而活下来,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很多领导人可能只有一上一下,二上二下,拿破仑也只有一下一上。当然您不可能同拿破仑比,也不好比。您经历三下三上而复生,有什么秘密?"

邓小平愉快地笑了:"没什么秘密。就是有时候他们觉得我还有点用??外国朋友也常问我,怎么能经受这么多的坎坷。我想因为我比较乐观,但这还不全面,全面的回答是,因为在我内心深处,对毛主席寄予希望,我知道他了解我。"

法 拉奇可丝毫不留情面,继续追问:"但是毛主席并不喜欢您。他说,您耳朵不好,开会时却总挑离他最远的位置坐。也不问他的意见,自行其是。"邓小平坦然地 说:"他是说过这些话。不过也不是针对我一个人说的。他经常说别人不征求他的意见,不听他的意见。这是因为他后期有家长作风,不容易听进不同意见。他确实 有些不健康的思想、封建主义性质的作风。如果你不了解这些,你就不会理解为什么会爆发'文化大革命'。"

法拉奇又转到邓小平的个人生活问题上来,她问:"您在江西做什么?"邓小平答:"一天劳动两个小时。"法拉奇问:"当时您是否非常气愤,希望报仇?"

邓小平笑说:"我这个人从来不大喜欢气愤。因为这是政治问题,没有气愤的必要,气愤也不解决问题。"法拉奇还问邓小平,在被"清洗"后,他是否担心被谋害?邓小平回答说,林彪和"四人帮"一直想谋害他,但毛主席保护了他。在江西,毛主席专门安排人保护他的人身安全。

法 拉奇露出钦佩而又迷惑的神气,当然她是难以理解一位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胸怀的。这是一个在毛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中历尽磨难的人,又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说的话。他本人和家人都曾遭受很大的冤屈,但他不是从个人恩怨来看这个问题,而是从政治的高度,从国家、民族的前途来考虑问题。我当时听了邓小平的话都很 感动。

整个谈话中,邓小平从不谈自己对革命的贡献。当谈到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时,他还指出,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主席的思想,但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如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也作出了贡献。

法拉奇忍不住打断他的话:"您怎么不提自己的名字?"

邓小平笑了:"哦,我算不了什么,当然我总是做了点事情的,革命者哪能不做事?"

在第一次谈话结束前,法拉奇还不知道邓小平会同意她再谈一次,她有一个问题,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邓先生,像您这样的人为什么总是处于二把手的地位?为什么您总是当副手?"

邓小平似乎觉得这问题问得很没有必要,他笑着回答:"现在的岗位没有影响我的工作。"他进一步透露,为了打破干部终身制,他和一大批老同志都将退居二线,让较年轻的人来担任国家领导人。

法拉奇想知道邓小平对自己是怎么评价的?邓小平坦然地回答:"我自己能够对半开就不错了。但有一点可以讲,我一生问心无愧。"

邓小平第二次指着法拉奇的笔说:"你一定要记下我的话,我是犯了不少错误的,包括毛泽东同志犯的有些错误,我也有份,只是可以说,也是好心犯的错误。不犯错误的人没有。"

邓小平有话要说

法拉奇曾要求采访两次,我方没有同意,只允许她采访一次。第一次采访,法拉奇开门见山,提出了对毛主席的评价问题,她像连珠炮似的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邓小平胸有成竹,从容回答,双方交流十分快捷、顺畅。谈话从上午十时开始,直到十二时十分,不知不觉到了吃饭时间。

通常邓小平会见外宾的时间都掌握得很准,到吃饭前就结束。这次超过了十分钟,邓小平似乎言犹未尽。他主动提出:"怎么样,到吃饭时间了,肚子要'闹革命'了。看来你的问题还没问完,我们找时间再谈一次吧。"

他可能觉得关于毛泽东的评价问题还没谈透,所以主动提出来再谈一次。法拉奇喜出望外,几乎从沙发上跳起来,连声说:"好啊,好啊!"

8月23日上午,邓小平又见了法拉奇一次。两次加起来约有4个多小时,邓小平重点谈了对毛主席的评价,并对国际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第二次谈话结束时,邓小平高兴地站起来,与法拉奇握手告别。他幽默地说:"怎么样,我考试及格了吧?"法拉奇连忙说:"精彩极了!"

邓小平说话简练,直截了当,见外宾时间都不太长,这次却如此"慷慨",主动提出再见一次,可能在座的中国人谁都没有料到。

邓小平似乎要通过这位意大利女记者,向世界传达一个信息:中国将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的斗争。同时向中国人民表明,必须客观评价毛泽东的功过,保持团结稳定的局面。

"zhege,zhege,是什么意思?"

4个多小时的采访,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长的文章。法拉奇不愧为一位严肃的记者,有的地方她没完全听懂,为节省时间她没有进一步问,因此要求我帮她整理记录。

采访后接连三个下午,我冒着烈日到民族饭店法拉奇住的小房间。我们一起听录音,她听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停机问我:"这是什么意思?"??

有 一次,法拉奇突然把录音机停了,问:"我听到邓小平经常说zhege,zhege,是什么意思?"她指的是"这个,这个",是邓小平的口头语。我想这位记 者真不简单,仔细到听出"这个,这个"。我笑着回答:"这是有些人的口头语,相当于英文中的You see, You know,或者well。"

她说:"好极了,我要把它记下来。这些小东西很重要,你知道吗?它能使谈话更生动。"

(本文作者为翻译家,曾长期在外交部供职。转摘时有删节)

摘自

《我的外交翻译生涯》

施燕华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3月版


法拉奇(Oriana Fallaci,1929年6月29日-2006年2月15日)
; )

[转载] 遥想当年蒋经国?


遥想当年蒋经国  2013-1-24

(本文刊于作者凤凰网专栏,转载请事先告知)


  
习近平近日发表重磅讲话,表态反腐要苍蝇和老虎一起打,在地方官落马纷纷的声浪里,习近平这番话有吹响号角的意味,暗示反腐有大动作,好戏正在后头。而对于熟稔近现代史的人,苍蝇与老虎的比喻,也不禁让人思绪翩翩,联想起与这两样东西有关的一段历史。
  
《建国大业》是一部向共和国献礼的影片,影片里关于国民党败因的描述令人触目惊心,蒋介石坐在台阶上,对长子经国说:"反腐败亡党,不反腐败亡国。"话语沉 痛,令深有感触的蒋经国黯然下泪。这段对话的背景是:国民政府在内战中不断溃败,上海经济崩盘物价飞涨,蒋介石统治已岌岌可危,而在此时,权贵阶层如孔家 却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这让蒋公子经国怒不可遏,亲赴上海稳定局势,并发布了打老虎宣言。谁知打到最后,发现打到自己表弟头上,各路亲戚都来说情,甚至宋美龄也出手干涉,令小蒋壮志难酬,反腐行动宣告失败。这才有了蒋氏父子相对垂泪,蒋介石说出"亡党亡国"警语的桥段。  
  
当年我坐在影院里,听到蒋介石说出这句话时,满座观众哄堂大笑,这不是在嘲笑蒋介石,而是对编剧导演的会意,因为大家知道,那句话绝非蒋介石说的,而是流传在现 代官场民间众多"政治民谣"中的一个。观众发笑,说明他们了解当前的社会现实,看懂了影片巧妙的讽喻,体察到了殷鉴不远的黑色荒诞。
  
《建国大业》在"共军"辉煌的胜利中结束,但实际上,国共两党的故事并没有终结,而是花开两枝,继续演义,分别有了大陆、台湾两个版本。蒋介石去世之后,蒋经国接班,在世界民主潮流浩荡的形势下,蒋"二世"无疑背负了很大压力。但他并没成为"金二世"那样的人物,相反不仅励精图治,致力于经济建设,令台湾一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且逐步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亲手为蒋家王朝送终,使台湾成为民主世界的一员。
  
前几年看新闻,陈水扁高举手铐面向镜头,那帧电视画面令我沉思很久,心中对一位老人满怀敬意。阿扁这位呼风唤雨的前最高统治者,难道不正是最大的"老虎"吗?而正是蒋经国亲手安排的政治遗产,他顺应潮流播下的民主制度,把阿扁这老虎关进了法律的笼子里。

当年那个在父亲面前哭泣的年轻人,终于在几十年后,实现了不仅打苍蝇也要打老虎的理想。而曾经贪腐无厌的国民党,经过仓皇与改革的历程,也实现了新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海峡这边也传来了"打苍蝇,打老虎"的声音,长眠在海岛的蒋经国先生如果听到,其心情一定是五味杂陈吧。
  
有 常识者皆能看出,大陆今日老虎之恣肆、苍蝇之蜂拥,绝不下于昔日之国民党,否则领导人又何必大动干戈?经过几十年经济发展,缺少监督的权力与权力笼罩的经 济,就像盘根错节的藤树相缠,已经无间结合在一起,苍蝇已是成群的苍蝇,老虎也不是单个的老虎,今日贪腐形势,其家族化、集团化、结盟化、阶层化、权贵 化、垂直化、世袭化、国际化,实又严重于往日。此时反腐,谈何容易。
  
但今日与往日又有不同,国民党生逢乱世,豪雄四起,风雨江山尚且 不保,大难临头再抱佛脚搞反腐,已经没有时间,没机会向民众交代了。但今日共产党正逢国力强盛,经济快速,国土统一,政治稳定,天时地利人和无一不备,只 要领导人有为历史负责的胸怀,有改革自身的勇气,有调整深层体制的见识,其成功的把握,又岂是昔日国民党所能比的?
  
腐败如流行,从来 都是自上而下,从朝到野,从官到民,而后上下互动的,老虎往往是苍蝇的播种机,是他们的风向标,打老虎的难度,和打老虎的效果,都与打苍蝇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所谓苍蝇,在地方上,又是一个个小老虎,其为患程度同样不可小觑)。所以,提出"打老虎"的口号,已经是反腐走向深水区的标志,也初步显示了领导 人的担当和勇气。接下来就要看实际行动了,这才是真正考验人的,因为它比喊口号难上百倍。
  
可是,决心有了,且倾全党之力,就能够打倒一个个老虎吗?我看未必,如果给老虎也划分级别,专拣小的打,那和打苍蝇又有什么两样?最关键的是,如果打老虎的本人就是老虎,那又该当如何自处?

历史给习近平出了个很大的难题,历史也送给他一个最好的机遇。

勇气、担当、魄力这些人性的因素,都是必不可缺的。但制度、架构、制衡这些法治的东西,才是根治重疾的良药。敢不敢对自己进行改革,敢不敢让别人监督自己, 敢不敢勇敢地走到法庭上,接受神圣法律的监督,这是历次反腐败面临的根本难题,也是关于一个政党如何拯救自己的终极命题。
  
关于苍蝇和老虎,竟然有这么多的说头,还扯到了两党恩怨,百年竞合,而且至今还在继续,想想也真有意思。可见百年之争,功在持久,身后之名,千秋之事,谁又能说自己胜负已定呢?

; )

反思“文革”?

张鸣:不反思"文革"的社会 就是个食人部落

2013年04月28日人民网  [微博]

张鸣:不反思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2月20日 02 版)没有反思就没有人性的复苏

众多期待再次文革、再次施暴的民众的存在,不能不让我们感到一丝寒意。不反思文革的社会,也许还是一个食人部落。这样的部落,无论人们的外面多么光鲜,采用多么现代化的文明果实,终究还是没有人性的食人部落。

文革结束都30多年了,但它似乎还没走。现实中,网络上,呼唤文革的人,比比皆是。年轻的有,年纪大的也有。一次打车,跟年龄大的司机师傅聊起来,他恨恨地说,再来一次文革,可不会轻饶了那些当官的,非剥了他们的皮不可!

文 革在官方文件里被彻底否定了,但对文革的回忆、记录甚至反思时常被禁止。相反,对文革十年的肯定乃至称颂却悄然而起,好像,文革和文革十年,是可以截然分 开似的。在20世纪的人类历史中,任何国家,有过我们这样的文革吗?唯一可以比拟的,就是德国的纳粹时代。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却连个像样的历史回顾、像 样的反思都没有。

从今天的角度看,文革最触目惊心的,是对人和人的尊严的践踏。羞辱人、打人、杀人、虐杀,成了家常便饭,秩序混乱时如此,重建之后也好不到哪儿去。

文 革的群众专政的风格,一直延伸到重建的公检法里。不管什么人,只要进了"局子",挨揍是当然的,被揍死也是活该。文革中发生广西大屠杀、道县大屠杀、大兴 大屠杀,你还可以说是特例。但各地武斗,两派动用扎枪乃至大炮机枪的厮杀却是普遍的。至于整个十年里没有间断过的揪斗、群众专政、虐杀和逼死人命,什么地 方没有呢?任何人都没有作为人的起码尊严,黑五类如此,走资派如此,根正苗红之辈也如此。我亲眼所见,前一天还在死整别人的打人凶手,忽而就被打倒,马上 被请君入瓮,打得半死。下跪、喷气式、阴阳头、挂破鞋……这样的羞辱和虐待,在整个文革十年,就没有断过。

有 的人很奇怪,怎么十几岁的中学女生,能够抡起皮带,把自己的老师活活打死?老红卫兵"西纠",把一些毫不抵抗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活活用皮带抽死,用开水 浇死,扔到厕所里淹死,甚至活着就把人割碎?有的地方,比如广西,打死人之后,还吃掉人的心肝,在那个地方,这样吃人的事居然还相当普遍!

解 释只有一个,那些被羞辱被虐待和虐杀的人,都是阶级敌人。文革,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战争,阶级敌人就不是人。所以,杀多少人、怎么杀,都是合理而且 正当的。问题是,当时并没有战场,所谓敌对的一方,只是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即使被拖出来,也没有丝毫的反抗。无论如何,对方也是人,能把毫无抵抗的一个人 活活打死,虐待致死,无论怎么用阶级性来解释,施虐者的人性已然夹失。这样的阶级战争,即使按最严格的革命原教旨的说法,也只能算是强者对弱者的施暴。

每 个被施虐的对象,都是在愤怒群众的喊打声和声讨中被虐待、被虐杀的。这样的虐待和虐杀,都是以绝对正当的名义实施的。很多人跟着喊打喊杀,其实只是为了自 保。不表示自己的义愤,也许下一个被打被杀的就是你。这样的革命,斗争对象经常会变换,今天是座上客,明天就变成阶下囚。在座上之时,气壮如牛;在阶下之 日,忍气吞声。革命初期气吞山河的"红二代",转眼就变成了"黑五类",尽管只是暂时的"黑五类"。总之,在革命的疯狂中,没有人可以期待被同类当人来对 待。

但是,当年的6亿中国人,都是人,今天的13亿中国人,也是人。是人,总该有人 性。今天的中国人,有人虐猫,都会引发愤怒的声讨,却怎么可能还期待再来一次文革呢?但这种期待,却是真实的。同样一个人,可以对被踩死的猫一掬同情的 泪,但这不耽误他们呼吁文革再来,文革再来的话,他们会把当权派剥了皮。

当然,渴望再次文革的人,也许有诸多误解文革之辈,他们并不了解真实的文革,以为文革就像新左派说的那样,就是大民主,就是斗争走资派。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很多中国人,包括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人性并没有复苏。

一 个研究广西大屠杀的研究者感到非常奇怪,他所访问的当年的那些食人者,没有一个忏悔的,众口一词地说,当年就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如果他不杀那些人,那 些人就会杀了自己。其实,他们杀的人,大部分都是所谓"黑五类",即使被杀被强奸被轮奸,也毫无抵抗。他们被虐杀,而且心肝还被吃掉。如果他们有灵魂的 话,绝对想不到,施暴者过了30多年,进入了21世纪,仍然理直气壮。不消说,这些人的人性,没有复苏。这样理直气壮的虐杀者,比起文革中他们的另一些同 类,也许还算好的,他们至少对自己干过的事还认账。某些当年杀人如麻的凶手,居然脸一抹,全不认账。北京臭名昭著的"西纠",居然成了正义和秩序的维护 者,他们不仅声称没有提倡过血统论,甚至还是血统论的反对者。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怎么解释他们当年发布的动辄"杀无赦"的布告,怎么面对那些死者的家属和 目击者呢?

世界已经进入21世纪,当年的施暴者,有些已经垂垂老矣。他们乐意带着自己 没有人性的躯体走进坟墓,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但众多期待再次文革、再次施暴的民众的存在,却不能不让我们感到一丝寒意。不反思文革的社会,也许还是一个食人部落。这样的部落,无论人们的外表多么光鲜,采用多么现代化的文明果实,终究还是没有人性的食人部落。经历了文革,国人没有反思,就走不出食人部落,人 人就都可能食人,人人也都可能被食。


原文:http://cul.qq.com/a/20130428/000011.htm
; )

2013/04/25

中国大陆经济开放了,文化却闭关锁国?

中国大陆经济开放了,文化却闭关锁国?

* 转此文给在 "自由中国" 台湾关心 "中华文化" 复兴的朋友。

中国经济开放 文化却闭关锁国?

2013年04月24日  中国经济网[  微博]

中国经济开放 文化却闭关锁国?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人均国民所得仍然很低,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已经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有没有文化上的崛起?显然没有。中国崛起了,经济生活富裕起来了,但既没有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也没有使得本国的老百姓更幸福。

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很生气。不过,这种现象实际上很容易理解。人们必须提问,除了经济实力之外,中国还能提供什么呢?能够提供给老百姓一种道德生活吗?能够提供给国际社会一种可供选择的文化或者价值吗?

答 案是显然的。从内部说,经济上的崛起已经导致了全社会的道德危机。尽管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旧道德体系的解体,新道德体系又是怎样的呢?没有道德体系,社会难以生存。从外部来说,缺乏一种吸引人的文化和其所体现的价值体系,经济崛起往往被视为是非常可怕的事或一种威胁。中国也意识到了这点,因此也努 力向外推销自己的文化。没有新的思想和价值,只好求助于孔子,办孔子学院;而孔子学院又被简化成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无论是办孔子学院的人还是从事其它媒 体传播的人都不知道,他们要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和价值。

王赓武先生把今天中国的崛起称为第四次崛起。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因此人们也把中国的再次崛起称为"复兴"。既然中国崛起过,人们可以从崛起的历史中学到很多经验教训,诸如国家是如何崛起的?又是如何衰落的?

根 据王先生的看法,

第一次崛起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即从秦朝统一中国到汉朝。在汉朝,中国的影响力到了朝鲜半岛和东南亚部分地区。汉朝周边的很多 国家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是丝绸、纸张、陶瓷以及陆军和海军技术。在这个阶段,中国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经济和文化。

汉 之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四分五裂为几个动荡不安的小国。

但7世纪唐朝的建立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唐朝的影响力传播到了日本和东亚其它地区,维持了近 300年,这时的中国完全不同于汉朝。唐朝的强大和其外在影响得益于其高度的开放。唐朝不仅文化上开放,政治上也开放,被西方学者称为"开放的帝国"。佛 教的传播和北方游牧部落在中原定居,这两种影响的强大混合力塑造出了一个新的国家,显示出其高度的世界性。高度开放也迎来了一个贸易和工业不断增长的时 代。来自遥远国度的商人和旅行者带来的新东西,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而且对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由此造就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全盛时期。

1368 年,明朝建立,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持续了约400年。这期间,儒家思想重新被确立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这与前两次相比要逊色得多,因为中国的政治 文化开始变得十分保守。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国家江河日下。尽管明朝加强防御,仍不断遭到来自周边的侵袭,并最终被满族人所征服。虽然建国之初的清朝非常强 大,而且更具侵略性,但在此之后的统治中却更多地延续了明朝的保守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衰落下去。1840年,强大的英国进攻中国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 已没有还手之力了。

缺乏创新气魄的崛起

今 天中国的崛起,至少到目前为止,并不像汉唐,而更像明(清)朝。既没有汉那样的制度创新,也没有唐朝那样的开放和文化崛起。唯一和前面三次崛起相同的,是 经济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军事力量的增强。尽管经济因为全球化而变得相当开放,文化基本上还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在拒绝接受普世价值的同时,又没有内部的文化 创造力。

今天中国的崛起模式,有可能重复明朝的悲剧,即在国家真正崛起之前就开始衰 落。明朝在体制和思想上的闭关锁国,使得中国失去了成为一个海洋国家的机会。明朝是世界海洋世纪的开端。当时中国无论从国家还是社会,都比任何国家都具备 成为海洋国家的能力。郑和下西洋是国家能力的象征,而在东南沿海"异常猖獗"的"海盗",则是民间海洋能力的象征。但没有思想的创新和制度创新,王权庇护 下的巨大既得利益,扼杀了中国通往海洋国家的道路。

文化崛起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 意义远远被低估。汉唐的崛起在于文化,其最终衰落也在于文化。如果文化不能崛起,必然对经济甚至政治产生严重的制约。从内部来说,没有思想的产生,就不会 有制度上的创新,最终必然导致封闭和衰落。从外部来说,没有思想的产生,就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文化和价值观。如果光有经济上的崛起和与之相关的军事化,就 会被视为是"霸道"和"威胁",从而恶化国际关系环境。

文化没有随着经济崛起,首要的 因素是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联。尽管人们可以观察到经济和文化同时崛起的案例(汉唐),但也可以观察到经济崛起没有导致文化崛起的案例(明朝)。经济崛起和 文化崛起并不存在必然关联,两者不是同一件事情。即使是没有经济上的崛起,同样可以有文化上的崛起。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很多伟大的思想和文化创造,都是在 极其贫困状况下进行的。

文化崛起三个非经济因素

文 化创造和政府分权、文化开放、文化人独立这三个非经济因素更为相关。三个因素中存在其中一个,可以决定文化创造的出现。分权和开放导致文化的崛起,这是中 国历史的经验。历史上,每次分权状态出现,尤其是皇权衰落的时候,文化倒是呈现出复兴的情景。今天的人们并不希望通过国家政权衰落来获得文化的崛起;相 反,人们大多希望国家政权的强大。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的支撑。但分权和文化崛起之间的关系,的确说明了国家政权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的 问题。

中央集权和文化衰落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明朝的集权模式导致了文化衰落;唐朝的集 权模式则走向了文化崛起。为什么?一是不同的集权模式,二是开放。明朝政权深入文化领域,国家政权掌控了文化,同时明朝又实行文化上的"闭关锁国"。唐朝 国家政权基本上不涉足文化领域,唐朝的文化领域是很典型的自治形式,形成了高度自治的文化"市民社会"。同时,唐朝是一个开放的帝国,在文化全面向外开放 的同时,能够把外来的文化整合进自身的主体文化。

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文化人的独立 人格。如果人格是独立的,没有什么因素,包括专制和贫穷,可以阻止文化的创造。俄国是典型的例子。无论是沙皇还是共产主义专制,都没有阻止俄国知识分子的 知识创造。俄国知识分子在专制下创造出辉煌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中国的文化人没能在专制下进行文化创造,与文化人对政府的高度依赖有关。中国历史上从没 有出现过西方称之为"知识分子"的群体,即把思维创造作为终生职业的社会群体。

很显然,要实现中国文化崛起,关键在于调整政治和文化的关系。政府从来就不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政府来创造文化纯属乌托邦。这并不是说政府和文化创造没有任何关系。恰恰相反。在中国的环境中,政府决定了文化创造的成败:

第 一是政府权力的边界。唐朝的政府边界没有对文化创造造成巨大的阻力,但明朝和清朝的则扼杀了文化创造。今天中国的政府边界不像唐朝而像明清。中宣部和文化 部的权力涉足到文化领域的每一个角落。多年来,这些部门没有实质性的改革,沦落成为一种简单的控制机制。政治权力对文化领域的全覆盖,也导致了文化领域的 高度政治化和官僚化,使得最原始的文化创新基因完全不可能。

第二是政府的政策,政府支 持什么和反对什么,都会对文化崛起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国际层面,政府的政策在于开放还是封闭。开放导致唐朝文化的崛起,封闭导致明朝缺失文化崛起。中国的 现象是,政府太多的资源被用于控制,太少的资源用于创新。即使投入创新的资源,也是政府认可的文化领域。但现实是,在任何社会,政府官僚很少懂得文化创 新。

在中国最荒唐的现象是,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支持经常走向反面,导致其所支持的文化事 业的衰落。佛教领域是典型的例子。无论从政策上还是资源上,政府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结果导致了佛教内部的大面积的腐败。文艺、文学等文化领域也同样。其 实,政府的支持使得这些领域不可避免的衰落,逻辑很简单:一旦这些群体可以通过依附政府生存,他们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结果必然是衰败。其他国家也有政府 支持文化事业,但一定是通过放权让专业人士来做。这种放权的方法不见得会导致文化的崛起,但也不会导向衰落。在中国,政府也会放权,但目的往往不是文化本 身,而是通过政治方法来达到政治目的。

政府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导致了双输局面。政府控 制文化导致大部分人对政府高度依赖,结果便是文化的衰落。对那些想保持一些独立性的文化人,要生存和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和政府对抗,造就了另外一种与政 府相对立的文化,也是一种过分政治化的文化。挑战政治现状成了这个群体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很容易理解,这样的文化创新(无论是宗教还是艺术和文学)在中 国本身不被政府接受,还会经常受到排挤,而在西方则被人们所叫好,把此称之为中国文化的崛起。如果从一个客观立场来看,无论是政府自己所从事的文化创造, 还是为了反政治现状而从事的文化创造,都很难走向文化的崛起。

实际上,无论是政府方面的政治化,还是反政治现状的政治化,都在最大限度上制约着中国的文化崛起。政治本来应当只是社会的很小一部分,社会大部分空间是非政治性的。即使是集权和专制,只要政治权力具有边界,文化创造仍然具有巨大的创造空间。

毋庸置疑,如果中国要走唐朝崛起之路而避免明朝崛起之路,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从政治中解放出来,从官僚体制中解放出来,把文化人从政治官僚过程中解放出来。只有"把权力关在笼子里",中国的文化才能崛起

; )

2013/04/24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1994 by 弗兰克·达拉邦特


精彩对白

对白

肖申克的救赎的海报

肖申克的救赎的海报(9张)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大脑,是不是已经被体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监狱生活充满了一段又一段的例行公事。
旁白:我得经常同自己说,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当它们飞走的时候,你心底里知道把他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你会因此而振奋。不过,他们一走,你住的地方也就更加灰暗空虚。我觉得我真是怀念我的朋友。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激动,以至于不能安坐或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获自由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人们才能感受到这种即将揭开未来神秘面纱的激动心情。我希望跨越边境,与朋友相见握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梦中一样的蓝。我希望,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汲汲而生,汲汲而死。
我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这不是因为我在这里(监狱),也不是讨好你们(假释官)。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多么想对那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地面对过去。重新做人,骗人罢了,小子,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盖你的章吧,说实话,我不在乎。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从不消逝。影片中安迪有这样一句话:
"Don't forget that there are … places … in the world that are not made up of stone, there is something … inside … that they can not get to … that is hope。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的确,正像ANDY所说的,监狱的高墙可以束缚住我们的身体上的自由,甚至于体制化的东西可以束缚住我们的精神上的自由,但唯有希望不可以放弃。失去希望的生活是灰暗的,没有生气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在ANDY的心中一直就没有放弃对自由的渴望,而且他也一直在为自己的希望努力着——每天晚上都要用那个小锤去挖RED认为几百年也挖不穿的墙壁。而对RED和BROOKS来说,他们早就放弃了希望,因为在他们看来希望只能让自己更痛苦,甚至认为希望便是痛苦的根源。一个人能够在19年痛苦的监狱生活里,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信念,所以他成功了,夺回了自己的自由,主的审判迅速降临。
台词
1.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记住,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2.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生活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于真正的生活,就是一步步地走向死亡。
3.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4.Prison life consists of routine, and then more routine.
监狱生活充满了一段又一段的例行公事。
5.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6.I have to remind myself that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And when they fly away, the part of you that knows it was a sin to lock them up DOES rejoice. Still, the place you live in is that much more drab and empty that they're gone. I guess I just miss my friend.
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有些鸟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他们的羽毛太漂亮了,当他们飞走的时候...你会觉得把他们关起来是种罪恶,但是,他们不在了你会感到寂寞,可是我只是想我的朋友了...
7.I find I'm so excited. I can barely sit still or hold a thought in my head. I think it the excitement only a free man can feel, a free man at the start of a long journey whose conclusion is uncertain. I hope I can make it across the border, I hope to see my friend, and shake his hand.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s. I hope.
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激动,以至于不能静静地坐下来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获自由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人们才能感受到这种即将揭开未来神秘面纱的激动心情。我希望跨越千山万水握住朋友的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梦中的一样蓝;我希望......
8.There's not a day goes by I don't feel regret. Not because I'm in here, or because you think I should. I look back on the way I was then. Then a young, stupid kid who committed that terrible crime. I want to talk to him. I want to try and talk some sense to him, tell him the way things are. But I can't. That kid's long gone and this old man is all that's left. I got to live with that. Rehabilitated? It's just a bull**** word. So you go on and stamp your form, sonny, and stop wasting my time. Because to tell you the truth, I don't give a ****.
我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这不是因为我在这里(监狱),也不是讨好你们(假释官)。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多么想对那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地面对过去。重新做人?骗人罢了!小子,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盖你的章吧,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9.Red: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my friend: 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Hope can drive a man insane.
瑞德:听我说,朋友,希望是件危险的事。希望能叫人发疯。
10.Red narrating: I have no idea to this day what those two Italian ladies were singing about. Truth is, I don't want to know. Some things are better left unsaid. I'd like to think they were singing about something so beautiful it can't expressed in words and it makes you heartache because of it I tell you, those voices soared higher and farther than anybody in a great place dares to dream. It was as if some beautiful bird had flapped into our drab little cage and made these walls dissolve away, and for the briefest of moments, every last man in Shawshank felt free.
瑞德旁白:到今天我还不知道那两个意大利娘们在唱些什么,其实,我也不想知道。有些东西还是留着不说为妙。我想她们该是在唱一些非常美妙动人的故事,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美妙的让你心痛。告诉你吧,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遥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扇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牢笼,让那些墙壁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肖申克监狱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
11.(On playing opera records in the prison)
Andy Dufresne: Here's where it makes the most sense. You need it so you don't forget. Forget that there are places in the world that aren't made out of stone That there's a---there's a---there's something inside that's yours, that they can't touch.
安迪.杜德兰:这就是意义所在。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记。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
12.Andy Dufresne: That's the beauty of music. They can't take that away from you.
安迪.杜德兰:这就是音乐的美丽。他们无法把这种美丽从你那里夺去。
13、瑞德旁白:你会说他做这些是为了讨好看守。或者也许是为了同我们搞好关系。而我则认为他只是为了再度体验一下正常人的感觉,哪怕只是为了短短的片刻。
14、瑞德话外音:我们坐在太阳下,感觉就像自由人。见鬼,我好像就是在修自己家的房顶。我们是创造的主人。而安迪——他在这间歇中蹲在绿荫下,一丝奇特的微笑挂在脸上,看着我们喝他的啤酒。

老天爷,如果"生命"的过程就是怀抱着一点点"希望","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生命"的结局当然难逃一"死",但是其中的"心态"却可以选择"阴或阳",可以忙于努力的"生活",或是忙于努力走向"死亡",祈求您再赐给我一点点力量,渡过这一次的难关,让我能忙碌的的"活着"

; )

2013/04/23

《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谈日本侵华战争

《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谈日本侵华战争

李宗仁回忆日军:战力之强举世罕有其匹

2013年04月22日  腾讯文化  李宗仁  唐德刚

图片

本文摘自:《李宗仁回忆录》,作者:李宗仁,唐德刚,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45 年8月10日下午,各报忽然发出号外,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顿时鼎沸,八年抗战至此已胜利结束,全国人民的喜悦,史无前例。汉中城乡此时也欢声震 天,爆竹震耳欲聋。全城军民举行联合大游行,各机关、团体纷纷派代表前来行营道贺。各人心目中无不充满胜利还乡、前程似锦的美梦。但是我本人此时反觉落落 寡欢,颇使踵门道贺的人感觉诧异。

其实此种心情一般人亦不难体会。因为像我这样身负国家 重任、前后统兵逾百万人的高级将领,在胜利的爆竹声中,回顾前瞻,难免百感猬集。古人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抗战八年,全国死难军民何止数千万,即在五 战区内,牺牲亦不下数百万人。我们试一念及因抗战而招致家破人亡的同胞,以及为国族生存而在战场上慷慨捐躯的袍泽,他们所遗留的寡妇孤儿,如今皆嗷嗷待 哺。与念及此,能不凄恻。

况且,抗战虽告胜利,前途荆棘正多,而中央当国者又私心自用,宵小横行。眼见内政、外交危机接踵而至,我人身当其冲,又将何以自处?凡斯种种思想皆与胜利一时俱来,构成极复杂的心境。

然今日回思,当时心情的悒郁,实非一时神经过敏,嗣后国事的发展,均在当时逆料之中。固知天下事的形成,皆非偶然。日人处心积虑要侵略中国,经营数十年,卒至一败涂地,蒙千年来未有的奇耻大辱,实罪有应得,自贻伊戚。

至于我国革命数十年,最后竟招致强邻入侵。抗战八年,幸获胜利,然不数年,大陆鼎沸,政权易手。此种事势的形成,初非国民党一朝一夕的错误有以致之,实在也是积弊太久、病入膏肓的必然现象。所以本章拟对八年抗战中敌我的得失,作一公平的检讨。

今先从敌人说起:

日本侵华战争的基本错误便是"企图征服中国",这本身便是一个不可补救的错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侵华一直是它的基本国策。此种国策的奠定,可能有两种因素:一是受西方帝国主义的影响。日本目击西方列强由于侵略弱小民族而致富强,所 以它要踵起效尤。二是日本对中国的错觉。日本人一向把中国看成一个无可救药的古老国家,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是重文轻武,是教育落后,统治者用愚民政策,以愚 黔首,以致长期贫弱,不可与西化了的日本抗衡;再者,中国被国内的少数民族征服已不止一次,往者有蒙古,近者有满洲。满、蒙二族尚且能统治中国,况日本 乎?殊不知日本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时至20世纪中叶,全球所有被压迫民族独立图存的风气已如火如荼。西方帝国主义且已日益式微,继起的日本焉能后来居 上?所以日本开明之士说,日本侵略中国,无异吞下一颗定时炸弹。再者,日本认为中国是古老文化,不堪一击,殊不知日本的文化正是从中国传去的,最近才受西 风东渐的影响而从事维新。中国也正以同样方式接受西方文化,民族意识逐日提高。不过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改革起来没有日本那样迅速有效罢了。恶可视为 无反抗能力,而必定被人征服?

日本既以侵华为国策,田中义一并认为征服中国为征服世界的 阶梯。但是日本究系岛国,民族眼光短视,胸襟狭隘,政治、军事领袖皆有志大才疏之弊,徒有成吉思汗的野心,而无成吉思汗的才能和魄力。因而他们侵华的方 式,是蚕食而不是鲸吞。既已作了侵略者,又没勇气承认对华战事为"侵略",却硬说是"事变",而且这些"事变"的制造,又是毫无计划的盲目行动。例如沈阳 "事变"是土肥原、板垣等少数中下级军官搞起来的。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事前竟不知其事。事后关东军司令部和日本政府只有追随少壮派军人之后,为其越轨行为 作辩护。此实非文明国家应有的现象,然日人行之,不以为怪。

侵华战事既已发动,而日本人 又没有气魄来大举称兵。等到中国民愤达到最高潮,以致"卢沟桥事变"无法收场,大规模用兵势在不免之时,日本又不愿倾全国之师来犯。只是在华北、华东用少 数兵力与中国作战,到兵力不敷时,才逐次增兵,深入作战。这种"逐次增兵法"便犯了兵家大忌。中国地广人密,日军一个师团一个师团地开入中国,正如把酱油 滴入水中,直至把一瓶酱油滴完,为水吸收于无形而后已。日本人便是这样一滴滴地,滴进了六七十个师团在中国大陆,但是还是泥腿深陷,坐以待毙。

所以日本既处心积虑要征服中国,就应乘欧洲多事之秋,一举把中国吞下。日本平时国防军有二十个师团,稍一动员便可递增至四五十个师团。如果卢沟桥战事发动前 夕,日本便动员全国,首批派遣三十个师团同时分途进犯。用闪电战方式,主力由平汉、津浦两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实行战略上大迂回,占领兰州,一举切断 中苏的交通,并与沿陇海铁路西进的部队相呼应,夹攻陕西,占领西安,得陇望蜀,威胁成都。同时利用海道运输的便利,向长江、珠江两流域西进攻击,与其南下 的主力军相呼应,使西南各省军队不能调至长江流域作战,则占领淞沪、南京、武汉、长沙等战略要地,即无异探囊取物。然后右路越秦岭占成都;中路上宜昌,穿 三峡,入夔门,占重庆;左路经广西,向都匀,入贵阳。一举而占领中国各重要都市,将我方野战军主力摧毁,将零星游击队赶入山区,肢解我们整体抵抗的局面, 陷全国于瘫痪状态,并非难事。到那时,我政府只有俯首听命。等到大势已去,纵使我们的极端主战派也只好钳口结舌。则以蒋、汪为首的反战派和三月亡国论者自 将振振有词,率全国人民屈服于暴力之下了。然后,一俟德、意向外侵略,欧战发展到顶点时,日本即可挟中国的人力物力,向亚洲防卫力量薄弱的地区,进行狂风 掳掠性的战争,则南进北进,均可游刃有余。如此,二次大战结束的面貌,恐将完全两样了。

日本的基本政略既已铸成大错,而其小规模局部战略运用的错误亦复如出一辙。卢沟桥事变后彼方乘我政府的不备,不宣而战,瞬息即击破我华北的驻军。如果乘胜跟 踪穷追,使我政府无喘息的余暇,占领东西交通动脉的陇海路,进迫武汉、南京,截断长江运输,则京、沪不攻自破。日军有此天与的良机而不取,竟将其主力军投 入四面崇山峻岭的山西,以致旷日持久,作茧自缚。虽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前锋勉强一度进至黄河北岸,然而南望风陵渡,面对汹汹巨浪,何能飞渡?其后虽把主力 军抽出,南下围攻徐州,西进攻占开封,企图席卷豫、皖产粮区域,却又被黄河决堤泛滥所阻。逼不得已,乃转循长江西侵。因两岸地形复杂,进展甚缓。到占领武 汉,已成强弩之末,形成僵持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元、清两代入关,系由北方南下,以居高临下之势,自可事半而功倍。日本恃有海军的支援,违背传统战略的有利 条件,改由海道溯江西上作仰攻。兵力又不敷分配,其失败固可预卜。

日本之所以在战争初期 不这样做的道理,一则或许由于无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以及气魄雄伟的战略家,他们相信我们不会长期抵抗,南京、武汉失守之后便要投降了。再则是他们本国之内可 能亦有掣肘之处,军阀未能随心所欲。关于此点,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们当可提出极详尽的答案。但是,日本既然不能放手来侵略,则又何必搞此无结果的侵略呢? 以上便是注定日本必败的两项重要因素。

至于日本军队的长处,那也确是说不尽的。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 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日本 将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其做事皆能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令人生敬生畏。这些都是日本军人的长处。不过如果一个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出发点已错,则 小瑜不足以掩大瑕。何况"兵凶战危",古有明训,不得已始一用之。日本凭了一点武士道精神,动辄以穷兵黩武相向,终于玩火自焚,岂不是理所当然吗?


; )

粗鄙时代:丢脸也无所谓的人(证据)


粗鄙时代:丢脸也无所谓的人 (证据)

前两天才刚发"转载"文,正苦于无证,今晨读文时就在"评论"中见实例,就像在外面不可能看不到有人"吐痰"这事,即使不在你视觉范围内,你也会随时"听到""喝。。。"这个长音。。。不论骑车或走路。

在任何论坛、网页的"评论"中,也是处处可见如"附图"上的"愤青"。


[导读]中国民众有自谦甚至自轻自贱的传统,以前自称草民、贱民,后来自称屁民,"屌丝"发明后,自我解嘲这条路,算是走绝了。

粗鄙时代:丢脸也无所谓的中国人

强者愈粗,弱者愈鄙

我们为什么要摆脱粗鄙化

Q=《中国周刊》

A =徐贲(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语系教授)

Q:您写过一篇《中国为何普遍粗鄙化》的文章。在您看来,什么是粗鄙化?它是人们日常说的粗俗吗?

A: 人们常常误以为粗鄙(rude)就是粗俗(vulgar),其实,这二者是不同的。简单地说,粗鄙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羞辱、伤害或侵犯,因 此是一种公共危害;而粗俗则主要是个人的品位选择,如衣着、喜好、消遣娱乐方式等等,未必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伤害。在公共讨论中,我们需要讨论的是粗鄙而不 是粗俗。例如,孔庆东在视频节目上让纳税人"滚你妈的蛋"是粗鄙。但是,如果有的人在家里三朋四友地打麻将,彼此相熟,说话没大没小,嘴里不干不净,我们 就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地对他们反粗俗。

我们之所以要谈论粗鄙,是因为它已经普遍化

我 有一位在曼谷生活了十几年的朋友有一次跟我说,她每次回到国内,就觉得不一样,总有人无缘无故地横眼看你,到店里买东西也常遭白眼,店员像对贼一样盯着 你。医院里,人满为患,大家像一群动物那样挤来挤去。护士对病人吆五喝六,一点不体恤,也不尊重。在许多其他地方也是一样,到处不被当人看,要办点事,就 得当孙子。这种感觉令人非常憋屈,特没尊严感。周围的人并没有对你做什么粗鲁的事,也没有粗俗的言语,但你就是觉得人际之间有一种"粗"的东西,那就是普遍的粗鄙。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知识、文化、文明都是遏制粗鄙的主要力量。如果在一个社会里,连一贯讲究斯文、重教养、有理性、守礼义道德的知识分子都不再遵守他们引以为傲的行为规范,甚至公然破坏这些规范,那么,这个社会的文明秩序肯定已经到了极难维持的地步。

; )

2013/04/21

[转载] 粗鄙时代:丢脸也无所谓的中国人


[转载] 粗鄙时代:丢脸也无所谓的中国人

2013年04月20日 中国周刊 [微博]

[导读]中国民众有自谦甚至自轻自贱的传统,以前自称草民、贱民,后来自称屁民,"屌丝"发明后,自我解嘲这条路,算是走绝了。

粗鄙时代:丢脸也无所谓的中国人

强者愈粗,弱者愈鄙

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讲述了美国民谣歌手罗德里格斯的故事,他在本土籍籍无名,在南非却成为年轻人反抗极权、冲破种族隔离政策的精神动力,而他自己对此一无所知。

话 说这位罗德里格斯,因为唱片销量极低,被公司解约,回到家乡底特律,成为一名低收入重体力劳动者,干些拆房子、装修的工作。若在现代之中国,那绝对是文艺 青年沦为"屌丝"的悲剧。可令人意外的是,这"屌丝"却坚持过有尊严的生活,还把这尊严和对生活的希望,传达给自己的孩子——经常带女儿们参观博物馆,看 毕加索。

生活的贫困,没有压倒尊严与体面,多年以后,当南非寻圣者找到罗德里格斯时,他们并没有失望——那个昔日的先锋,现在瘦弱的老人,身上仍然散发着艺术的魅力,而不是"屌丝"的气息。

前 一段,冯小刚狠狠地批了"屌丝"这个词。他发微博:一会讲中文的老外问我:"屌丝"是什么东西?我答:就是JB毛,是对境遇不堪者的蔑称。老外困惑,问: 为什么你们的电视和报纸大量使用这个词?听上去像是在赞扬。我告诉他,我们这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老外彻底蒙了: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我们那虽然言论自由, 但媒体绝不敢用这么恶心的词形容弱势群体。

这条微博引发了两极评论,有人认为冯小刚完全不懂这一流行词汇中的自我解嘲,想把底层人士开自己玩笑的权利都剥夺;有人觉得这词粗鄙至极,本不应该流传。

中国民众有自谦甚至自轻自贱的传统,以前自称草民、贱民,后来自称屁民,"屌丝"发明后,自我解嘲这条路,算是走绝了。

"屌丝"一词,固然有着玩笑的色彩,可也交织着自嘲、自我矮化与自我麻木。其背后,是对表面神圣庄严的一种反抗和解构,也是对合理生活欲求而不得的绝望。

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流行话语。

太多人自认"屌丝"的时代,是粗鄙的时代。十多年前,学者邵燕祥即著文指出:粗鄙化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

而现在,这个病愈加沉重。

多 年以前,体面、尊严、斯文,在"大老粗"面前,不是被踏入尘土,就是沦为自轻自贱。嘲弄知识分子,鄙视文明的传统,并没有随着这个国家的改革而断绝,甚至 高考热,现在看来,不过是现在公务员热的前传——人们真正想得到的,不是知识、文明和服务人民的机会,每个人都在下一盘功利主义的大棋。

在真正的文明不能大行其道的地方,丛林规则和粗鄙的举动便茂盛起来。在电视节目录制现场,干露露和母亲可以破口大骂;在三万英尺高空上,国人也可为一桩桩小事,在飞机上大打出手。

个 人的粗鄙化与公共生活的粗鄙化尾随相生。3月底,佛山一辆货车司机投诉遭到交通运输局执法人员和交警的殴打。执法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矢口否认。不料,货车 上的视频装置分明拍下殴打的过程。还有什么比公然撒谎、糊弄公众更粗鄙的?更往前,"表叔"的教训,是让一些领导干部把名表藏起来;"房姐"事发后,公权 力关闭了通过名字查询房产信息的通道。还有什么比权力的傲慢更加粗鄙的?当社会秩序的守护者野蛮无理,人们却无能为力时;当正常的社会价值观则不能建立 时,体面就不再成为追求,丢脸也成了随意的事情。

最糟糕的,是那种"强者愈粗,弱者愈鄙"的粗鄙,它如同病毒一般,自我复制,不断扩散。

而很多年以前,还不是这样。

1966年9月3日的凌晨,翻译家傅雷和妻子,不堪折磨,在家中自缢。为防止踢倒凳子影响楼下的邻居,他们在地上垫上厚厚的棉被。

无论强者还是弱者的体面与教养,都已变得遥远陌生。而对体面与教养的摧残,或是开启"屌丝"时代的遥远的推手。

默契与共识下的优雅生活

自 从开放台湾旅游与自由行后,经常可以看见或听到大陆朋友们说,去过台湾的感觉是舒服。我始终无法体会这种"舒服"是什么感觉,而我问过许多表达有舒服感觉 的人,他们也无法说得明确。于是我开始细细地观察,台湾有哪些地方会让这么多大陆朋友感到舒服。(一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对所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也就 无知无觉了。)

于是,我开始发现,每当我回到自家的小区门口,门口的警卫总是会站起来跟 我说"晚安"。在小区里见到其他住户,无论认不认识,也会相互点点头微笑。我家小区有接驳小巴到捷运站,上下车,人们都会跟司机先生说你好、谢谢。进出电 梯,当手中拿着东西时,其他人会帮忙按电梯,男性会礼让女性先行进出。

曾经我带着来台湾自由行的大陆友人去夜市,由于是假日的晚上,夜市中挤满了人,摩肩擦踵像是沙丁鱼罐头,但是看到每个摊位前在如此狭窄的环境中,人们还是有序地排着队,友人惊呼"台湾人真是有排队癖呀"。

还 曾经有一次,刚好遇上我喉咙发炎,实在痛到不行,于是跟友人商量可否绕道让我去看一下医生,本想安排友人在咖啡厅等,但对方好奇说想要去看一看,于是同 行。看完病后,友人告诉我他的诧异,他说以为要花去半天的时间,没想到我只是在路边随便找了间诊所走进去,不但二十分钟已经看完病拿好药。他告诉我,在大 陆看病是件大事,需要去大医院排队挂号、候诊、拿药,肯定是要花去大半天时间,而且小诊所是不会有人去光顾的。其实台湾的大医院人也不少,只是台湾的小诊 所很发达,小病去小诊所,大病去大医院,相当程度达到了分流的效果。友人还说,诊所开给我的药都一包包按照分量分好,很贴心,这也是大陆没有的。

又 有一次,友人临时有事需要延长在台时间,于是我陪着他跑派出所与移民署办理延签。到了派出所,警察立刻站起来很亲切地问我们有什么事,后来发现友人需要的 证件不是在警察局办理,主动帮我们打电话到移民署询问,然后又很仔细告诉我们该要怎么办理,其间,友人还在派出所上了厕所,他告诉我,在大陆很难会有这种 待遇。

这些林林总总,其实在许多人发表的文章中或是人们彼此之间的口耳相传,想来并不是十分陌生的情节。于是,下个问题是,为什么台湾社会可以有这样的氛围?如果单纯说"制度"使然,未免过于简化也粗暴,在我的思考与观察后,我认为关键是每个人对自己的重视。

根 据我自己在两岸生活后的感觉,在台湾,我特别害怕"丢脸"。譬如,不跟人说谢谢,怕别人说我没礼貌、没教养;随口说脏话会被瞧不起;排队没有好好排会被群 起攻之;在满地没有垃圾的公共环境中,我也不好意思乱丢垃圾;如果进电梯又推又挤会被人家瞪或翻白眼;公务人员如果没有好好服务会被民众投诉,而且还有可 能被新闻报导。这种害怕丢脸的感觉使得我必须遵守规矩,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不会去想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很清楚不这么做会有什么结果。

从上面的描述中,或许你会发现,这中间我完全没有提到"政府"做了什么干预,夜市里不会有警察盯着你排队与否,电梯里不会有标语提醒你要礼让,警察局不会挂上为人民服务的招牌,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然。

于是,下一个需要思考的是,这些行为准则从何而来?记录在哪本课本里?其实,绝大多数在生活中的默契与惯例是不需要行诸文字的,学校教育只会告诉你最基本的道理,其他延伸出来的就在于社会中每个个体彼此之间透过不同事件的讨论或争议,慢慢地形成了这个社会的共识与默契。

譬 如,夜市的摊贩都会希望自己生意好,然而当整个社会的氛围都不喜欢无序时,摊贩就会思考怎样的经营形式可以让自己的生意符合社会环境,而夜市摊主们共同组 成的自治会就会对所有摊贩形成一种有形无形的约束力。如果有一个摊位环境很脏,导致顾客生病,媒体报导,传出去的名声会是整个夜市,而不是单单哪个摊位, 所以自己一定要先做好,否则自治会就会把自己赶出去。政府在这里扮演的只是监督者,当一个夜市中的摊贩都认为把自己做好,整体就会好,那么名气会好,生意 自然就好,那么当然就不愿意自己成为害群之马。

因此,重视自己就成为这一连串正面效应的起点。

而重视自己这个概念的建立就取决于教育、制度。当一个人在一个群体里,担负义务也参与其中,也就是说这个群体的发展是自己的责任,自己也从中获益时,你可能不但很重视自己,而且还会变得很热心,会主动去维护这个群体。

台 湾的教育核心很重视个人的修养,无论是从儒学或是现代化思维上,关于谦和有礼、积极参与社会、公民价值等多有着墨。而在社会里,人们可以发表意见的平台也 不少,无论是媒体的民众投诉、民意代表或是政府首长的民众信箱,要不然就是透过互联网的社交网络,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小的意见领袖。再加上政府机关、媒体、 基金会、公益组织经常举行的各种民调,在透过各种意见畅通表达的过程中,一个人自然而然地会把这个社会当作是自己的,这是一种"效能感"的驱使,也就是 说,当自己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里,虽然只是千万分之一,但自己的意见很重要,决定着某些事情的发展,自己当然会愿意为这个群体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而当这个共识形成,个体必然会有较为严肃的羞耻感。因为你认同这个社会对于是非善恶的标准与价值体系,而透过参与的过程你很清楚知道,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认可这套标准,这是因为个体的荣誉心凝结了社会整体的制约效果,在社会规范这个层次,已经最大程度维护了社会秩序。

另 外,台湾社会各种宗教盛行,大多数台湾人即便没有纯粹的宗教信仰,但也大多都是听鬼故事长大的。台湾人普遍相信天地之间有股看不见的力量,会给予人们最终 的奖惩,所以在许多刑事案件中,逃犯会烧香祈祷被害人不要来找自己报仇。更进一步的就是宗教劝人为善的力量。许多宗教领袖的名言嘉录,你或许可以在一间小 面馆的墙壁上看到,台湾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而宗教信仰又最大程度可以化解人们在挫折后怅然有所失的心情,告诉人们这世间冥 冥之中有它的道理,化解人们无名的争斗心、仇恨心。

当这一切都无效时,才需要动用到法律 与公权力,所以在台湾街头少了因为公权力而产生的肃穆感,没有太多的铁栅栏,更少见军人或警察,特别一提,在台湾就连交通尖峰时在马路上指挥交通的大多是 义交(义务交通指挥者),担任者就是出租车司机。试想,当他们指挥交通时,肯定很能深刻感受到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带来的混乱,那么当他们自己开车时就不会 随意地违规。这也是因为个人参与后体会了规则的重要性而对自己的制约。

我 不免回头想想我在大陆社会生活的感受,其实大陆人对各种公共事务也有自己的看法,譬如我坐出租车经常可以听到师傅抱怨路段设计不良,但大多恐怕无能为力。 网络上也有不少热心网友发表各种意见,但事情的发展往往事与愿违,而且得到有关单位响应的也不多。人与人之间没有共同信任的行为准则,也不相信法律具有公 平性,这就会使得人们失去尊严感与荣誉心,没有默契又会使得人们互相猜疑,于是争斗、吵架、辱骂也就不稀奇了。

我 一直很推崇优雅生活,说话轻声细语、行为举止不匆忙、排队时不用时刻探头担心有人插队、人与人之间相处彬彬有礼。这种状态需要的是社会整体也同时推崇方可 达成,而这种共同的推崇需要有默契与共识,更需要对社会规范与法律的信任。没有了担忧疑虑,人才有可能优雅得起来,更重要的是,每个人要认可优雅是成功人 士的条件之一,也相信优雅并不是金钱与权力所能给予,而在于个人修养。当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认同在金钱与权力之外,看不见的气质也是需要追求的目标,那 么这个社会才有可能优雅与舒服。而这种状态的起点,仍是在个人内心里的那个价值体系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摆脱粗鄙化

Q=《中国周刊》

A =徐贲(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语系教授)

Q:您写过一篇《中国为何普遍粗鄙化》的文章。在您看来,什么是粗鄙化?它是人们日常说的粗俗吗?

A: 人们常常误以为粗鄙(rude)就是粗俗(vulgar),其实,这二者是不同的。简单地说,粗鄙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羞辱、伤害或侵犯,因 此是一种公共危害;而粗俗则主要是个人的品位选择,如衣着、喜好、消遣娱乐方式等等,未必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伤害。在公共讨论中,我们需要讨论的是粗鄙而不 是粗俗。例如,孔庆东在视频节目上让纳税人"滚你妈的蛋"是粗鄙。但是,如果有的人在家里三朋四友地打麻将,彼此相熟,说话没大没小,嘴里不干不净,我们 就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地对他们反粗俗。

我们之所以要谈论粗鄙,是因为它已经普遍化。

我 有一位在曼谷生活了十几年的朋友有一次跟我说,她每次回到国内,就觉得不一样,总有人无缘无故地横眼看你,到店里买东西也常遭白眼,店员像对贼一样盯着 你。医院里,人满为患,大家像一群动物那样挤来挤去。护士对病人吆五喝六,一点不体恤,也不尊重。在许多其他地方也是一样,到处不被当人看,要办点事,就 得当孙子。这种感觉令人非常憋屈,特没尊严感。周围的人并没有对你做什么粗鲁的事,也没有粗俗的言语,但你就是觉得人际之间有一种"粗"的东西,那就是普 遍的粗鄙。

一般来说,文明教养和文化程度越高,会对粗鄙越敏感,越反对。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一个社会整体越在意粗鄙,越反对粗鄙,也就越文明,越有教养。

Q:对于有权有钱者,他们的粗鄙化表现为什么?

A: 有权有钱者粗鄙的关键在于他们是社会中的强者,强者因为强,所以有本钱对弱者粗鄙。粗鄙的本质上无视别人作为人的尊严,基本特征是无同情心、无视别人的感 受,甚至暴力、残忍、故意伤害。有权势者不仅对弱者有粗鄙行为,他们自己也常常相互粗鄙对待。这在"文革"中司空见惯,许多"当权派"人物相互对待都非常 凶狠、粗鄙——诬陷揭发、落井下石,把人往死里整,在那个时候根本就不算一回事。

"文革"时,大家以"大老粗"为榜样,以施暴、害人为骄傲,争相效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就像今天美国的帮派社会里,不良少年以反社会的吸毒、斗殴、涂鸦为荣,为"酷"一样,并不觉得是道德偏离的行为。

只 要有蔑视弱者,侵犯弱者的尊严的地方,就会有粗鄙。例如,"两会"期间,亿万富翁陈光标提议,没有受过9年教育者不得有生育权,这就是非常粗鄙的。以前奴 隶主都没有规定奴隶不准生育子女的权力。许多没有受到9年以上教育的人不是自己不要上学,而是因为家里贫困或其他原因而上不了学。现在要对这些已经遭受不 幸的人说,像你这样的人不配有生育权,只配断子绝孙。还有比这更侵害一个人尊严的吗?还有比这更粗鄙的吗?无视社会弱者作为人的尊严,把他们当下等人,不 承认他们做人的起码要求,更不用说公民权利了,这是有权有势者最经常表现出来的粗鄙。他们衣着讲究,干净整洁、说话文质彬彬,看上去很体面,其实可能是灵 魂很肮脏的粗鄙者。

Q:这两年,社会流行一个词"屌丝",很多底层无出路的年轻人,以此自称。以前,人们自称"草民",可"屌丝"比"草民"的自贬和自我嘲弄的意思要过分地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A: "丝"、"草民"、"P民"都是自我贬低的说法,是社会语言学家所说的"工具性粗鄙"或"实用粗鄙"中的一种。工具性粗鄙或实用粗鄙是为了某种实用目的而 故意粗鄙,例如审讯、心理治疗会用粗鄙的言语或行为对人进行心理压迫、震慑、冲击。自我污蔑或污名化,这种弱势群体中非常普遍。

但 是,拥抱污名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为弱者提供某种心理保护,但也可能让他们就此接受自己的低下地位,失去抵抗的意志。在污名与拥抱污名之间有一种暧昧的关 系。弱者利用这种联系,一方面保护自己,争夺话语权,讲述"我是谁",但另一方面,却又无能为力,不得不与压迫权力有所妥协。

Q:关于社会粗鄙化和反智化,您提到了邵燕祥先生的文章《普遍粗鄙化:当代的社会病》。邵燕祥先生认为,粗鄙化与1950年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有关,时间已经过去六十多年,当年的行为,仍然深刻影响着当下吗?

A:这个粗鄙世界的形成与1950年代后知识分子的遭遇有很大关系,他们变成了整体上说是失去了尊严感和荣誉感,变得讲实惠、功利主义、奉承、顺从,甚至寡廉鲜耻的一个群体。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知识、文化、文明都是遏制粗鄙的主要力量。如果在一个社会里,连一贯讲究斯文、重教养、有理性、守礼义道德的知识分子都不再遵守他们引以为傲的行为规范,甚至公然破坏这些规范,那么,这个社会的文明秩序肯定已经到了极难维持的地步。

人 们看不起知识分子,反智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是,所谓反智,其实就是图实惠、看不起与人的心灵、精神、人格有关的追求。现在许多知识分子自己早就不拿心灵、 精神、人格当一回事了。民众鄙视他们也就谈不上是什么反智了,只是看不起他们的假正经和道貌岸然,妒忌他们在大学里的日子太好过吧。

有的知识分子的行为也实在太粗鄙,连一般民众都不会这么做。例如,光天化日之下,打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耳光,在网上用极其污秽的语言辱骂别人,在网站做"三妈"之骂。当然这只是极少数,但却都是名校的教授,所以很有典型象征意义。

Q:现在,社会还流行着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嘲弄,您认为,知识分子真的得到过正确的对待了吗?

A: 这种嘲弄是粗鄙的,也是社会粗鄙化的一个表现。我们不赞成骂"臭苦力"、"泥腿子",也就不应该骂"臭公知",这些说法都是侮辱性的。对公共知识分子当然 可以批评,但要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骂"臭公知"。"文革"中不分青红皂白地骂"臭老九",现在不分青红皂白地骂"臭公知",一样 都是以谩骂代替理性的讨论,一样都是非理性的情绪发泄,一样的粗鄙。从"文革"到现在,国民素质并没有得到改善,社会的粗鄙化依旧存在,只是形式和内容有 些变化而已。

Q:另一方面,从1970年代末恢复高考开始,高考热、教育热也一直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为什么,这个社会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粗鄙化的情形仍然十分严重?

A:知识教育不等于道德教育,更不等于公民的教养和素质教育。这个社会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粗鄙化的情形仍然十分严重,这只能说明,就公民的教养和素质教育而言,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

Q:知识不能遏制粗鄙,经济呢?中国古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不能有效遏制粗鄙化吗?

A:经济不能解决道德问题。我们以前宣传说,资本主义是万恶的剥削制度,经济虽发达,却造成了道德堕落和罪恶。"文革"时天天在讲"兴无灭资",就是以反对道德堕落,让人们高尚起来的美好目标来做支持的。现在我们自己也碰到了同样的问题。

经济好了,社会就会更道德吗?我要说会,你肯定要说我是个骗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只是一种推理,不一定是现实。

西 方人也有类似的推理。例如,以前有人以为,只要一个人能在经济和需求上独立,不必依赖于他人,就能自由、理性地思想和独立作出判断。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 里,财产权被当作人的神圣权利。后来怎么了呢?人们发现,有钱人考虑的首先是自己,他们根本不会在乎没钱人的利益,所以没钱人必须要有能为自己利益说话的 机会,必须有他们的政治权利。于是,没钱人也争取民主投票和选举的权利,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公民无分贵贱,在公民权利上人人平等。

什么是经济成功呢?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分配是否正义。对穷人来说,这种正义必须用政治权利来争取。否则富人就会粗鄙地对待他们,把他们当下等人,认为他们不配拥有跟富人一样的权利,连生孩子的权利都没有。

就 算是对那些不算贫穷的普通人来说,经济的成功也不只是饭碗里有鱼有肉,穿上好衣服,用上家用电器,住上一套公寓,而是因为日子过得好,所以更自由,更有尊 严。以前,每个人都靠国家分配的粮票、布票、电视票、家具票、供应证、单位分房,苦哈哈地过日子。现在经济发展改变了这个,功不可没。但是,在经济活动中 释放出来的欲望和贪婪却可能成为一种极大的道德破坏力量,带来各种社会罪恶和堕落。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讨论的就是这些问题。因此,经 济上的成功还有另外一种可能的后果,那就是不但没有给人带来更多的自由、独立、理性、尊严,反而让人成为金钱的奴隶,无限追求欲望的满足、变得骄横跋扈、 自大狂妄、目中无人,这些也成为现在许多中国富人特有的那种粗鄙。这样的富人把无度的欲望满足当作幸福,并在追逐这种幸福的过程中变得人品猥琐、道德低 下、心灵空虚,粗鄙地对待别人,也被人粗鄙地对待。

Q:您认为粗鄙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 原因很多,很难说哪一个特别根本。有的看起来根本,其实只是因为比较明显而已。例如暴力化的强行拆迁、自私而粗暴地对待别人的生活资源,自己建工厂发财, 弄得人家连可喝的干净水都没有,整村的人都生癌,把人往死路上逼,还不准人家上告,不准媒体报道。这种粗鄙的原因是政治不民主、人民无权利、社会不公正。 当然还有经济市场唯利是图,法治暴力化等其他原因。暴力执法的城管、维稳的官员的粗鄙是根本不把下层老百姓当人对待。有一个视频,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 以一辆三轮谋生,被好几个年轻的城管围住,要没收他的车子,老人连连叫这些小伙子"爸爸,爸爸",哀求他们放了他,结果他们还是强行取走了他车里的电瓶。 路人帮老者说话,一位年轻的女城管恶狠狠地对他们说,这就够便宜他的了。权力的粗鄙表现形式不同,但到处都有。

并 不是所有的权力粗鄙都是这么显而易见,有的会隐而不见,因为看不清,所以人们会以为不要紧。而那恰恰可能是更加根本的。例如,权力把老百姓当傻子,当白 痴,并不需要动用明显的暴力,但却是更严重的权力粗鄙。粗鄙对人的典型伤害就是冒犯别人的尊严感,对别人的感觉满不在乎,一副傲慢、不屑的样子,拿别人当 玩物、弱智。这样粗鄙不需要用肮脏、侮辱的字眼,也不需要使用身体暴力,一个眼神、一个假笑、一副不在乎的腔调就可以了。

Q:普遍粗鄙化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A:在不同的领域里粗鄙会有不同的后果,"文革"政治粗鄙化的严重后果就很明显。

与社会里的许多道德恶疾一样,粗鄙对人的心灵毒害会很深。它和许多道德恶疾一样,一开始的时候人们都是讨厌的,但是,渐渐便从厌恶转为失望和绝望,又渐渐适应、随遇而安、麻痹、冷漠,直到默默接受。

粗 鄙在眼下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人人害人人,互相不把他人当人对待。黄浦江死猪事件就是眼前的例子。如果谁把垃圾倒到你家门口,你会觉得他很粗鄙吧。好,现在上 游地区的养殖散户不想负担处理死猪的成本,便以邻为壑,把流到别的地界去的河当作死猪掩埋场了,几百头死猪从河上漂下来,这是何等骇人听闻的粗鄙。不是普 遍粗鄙化的社会,不是深度粗鄙化的社会,哪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呢?人天天要吃饭,可是食品供应早就成了普遍粗鄙化的牺牲品。要是有人往你的饭锅里放脏东西, 你会觉得他很粗鄙吧?好,现在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形成了一条"我害人人,人人害我"的生产链,这还不够普遍吗?食品安全问题看起来是发生在生产领域的经济问 题,但实质上却是政治腐败、经济伦理畸变、环境生态持续恶化中所产生的恶果。所有那些有关的人员都知道自己在参与草菅人命的事情,但是知道了还是照做不 误,这种明知故犯的粗鄙在其他国家是很少见的。

Q:我们如何摆脱粗鄙化?

A: 我不认为有什么单一的解决办法,或者有什么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当今中国的道德状态恐怕也像整治中国的自然环境污染一样,会是一 个很长时间的事情。粗鄙只是许多道德问题中的一个,不可能孤立开来,单独得到解决。但如果我们同意粗鄙是对人的尊严的侵害,如果我们认清侵害人的尊严是必 须改变的,那么改变粗鄙也就会有比较清晰的目标,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做起来也就会变得比较有理可循。

制 度变革和学校教育应该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例如,如果能让人民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让报纸比较自由地传达人民的意见,那就不至于用压制这种很粗 鄙、很蛮横、很不讲理的办法来对待人民和媒体。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能用语言好好说理,那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比较文明,谩骂、恫吓、人身侮辱等等粗鄙现象也会逐 渐减少。又例如,如果能让民主、法治好好实行起来,也有望减少以强凌弱的权力粗鄙。人并不是天使,单纯的道德教育作用有限,只有当人与人在民主法治制度中 相互监督和平衡,以权力制衡权力,以利益制衡利益,才有望把权力真正关进笼子里。没有笼子看管的权力一定是粗鄙的,它所形成的制度也一定会滋生许多其他形 式的粗鄙。

学校教育也很重要,当然,如果粗鄙在社会中流行,那么学校教育再好,也会被社 会中的反例教育所抵消。现在成为贪官的,许多在学校都是好学生,从小就学雷锋,当班干部,被表扬,被提拔。照理说,他们都是学校里教育得最好的学生,怎么 还是变成贪官呢?可见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效果也难以持久。但这不应当成为学校放弃教育的理由。如果制度改革和国民教育同步进行,那么虽然现在的 粗鄙积习已深,但只要真去努力,也还是可以往好的方向发生变化的。

社会粗鄙化与知识分子的责任

一个社会的精神,自古而今,与知识分子群体行为有很大关系。

近代以降,俄罗斯知识分子承受苦难命运却不屈服,坚守道义不自暴自弃,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中,左拉振臂而起,写下了《我控诉!》,开启了一个时代。

听从良知召唤,不依附不苟且的品质,几乎成了知识分子的标签。

中国传统社会中,并没有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那些进则居庙堂之高,退则处江湖之远的读书人,称之为"士",他们是官僚阶层的预备队。在传统的印象中,他们学为人师,行为人范。

"士 志于道",孔子教育他的弟子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士便成了社会基本价值的倡导者维护者。他后世的杰出弟子们,都是以此为任,来为天地 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纵使面对富贵、威势、贫贱,也能不淫、不屈、不移,任重弘毅,庄敬自强,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颇有现代意义上知识分子的范儿。但在传统等级社会中,士的地位更显尊崇,"美教化,移风俗",他们承担着教化社会的作用,是社会精神的铸造者,道统的坚守者,国之栋梁。

所以,一旦国失其士,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家社稷就会面临灾难。

所以,晚清时面对危局,主张改良变革的龚自珍,才会发出这般呼声:"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

没有比读书人和公卿大夫的失范无耻,对国家社稷伤害更大的了,一正一反间,他们的无耻行为,动摇国本,扰乱社会,引发了社会沉沦。龚自珍之语,可谓一语中的,点中了传统社会粗鄙沉沦的要穴。

然而国失其士,士的沦陷,不只是士自身的问题,更主要是彼时的社会环境问题,而且也不是一朝一代之力。

传统社会是王权政治,王权一统,网罗天下,生杀予夺,操控在手。所以,传统强权政治下,士的走向,不外三条。

其一,跻身于庙堂,或为官,或为幕宾策士,这本也是读书之志。但人性惟恶,人心不古,尊享富贵荣华之际,最容易放弃最初的理想,因富贵而淫,因威武而屈。

其二,不慕富贵,不屈于威武,如在春秋时有齐太史简,有晋董狐笔,在汉有司马迁。不附权臣,不阿王权,坚守其节,或遭杀戮,或遭宫刑。虽然丹心汗青,却也对其他人有警示。

于是,有人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像《史记滑稽列传》中所载东方朔等人,避世于朝廷间,形象猥琐,游戏庙堂,状若优伶,但却不流世俗,不争势利,嘻笑怒骂,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三条走向,代表了王权威势下的士人生存状态。士人不同的生存状态,渐成后世之士的范本,影响深远。

无 论为王者师,为王公仆,但得与庙堂勾连,便可享荣华富贵,这自然吸引后世之士如过江之鲫般,追逐功名,本来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也是古训嘛。待到旧式王权 式微,新式强权勃兴,这一类人,除了俯首称臣,甚至变本加厉,不惜违背良心,满口谎言,满纸荒唐,欺压同人,照样满脸红光,面无愧色,倨傲于众人之前。

而 若是桀骜不驯,不依附不苟且,其命运便是一个个遭阉割杀戮。一代代杰出士人,为卫护道统,哪怕像韭菜般被割头,依然前仆后继。虽然汗青映照,但当事之人牺 牲之大,足可让后人雄心吃紧,噤若寒蝉。而强权政治在一收一放之间,刀枪与胡萝卜并举,也让众多普通士人被逼招安归附。杨念群先生的《何处是江南》一书, 对清廷当年如何杀戮收买齐下,慑服江南士林,最终确立起清王朝对汉族统治的道统法统过程,也可见一斑。

既不愿流世俗,也不愿被砍头的,归隐不了山林,只好装疯卖傻,扮优伶弄臣,以求自保。

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尴尬。虽说法律已规定人人平等,但现代中国社会本质上还是一个等级意识极强的国家,虽然历经波折挫败,知识分子之于社会的精神守望价值,依然高贵而难撼。

但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无法摆脱现实政治的束缚而独立。在新式政治强权威势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也是同样充满悲剧性的。无论是民国时期的逮捕暗杀,还是鼎革之后的反右、"文革"等等,每一次磨难,都摧折着知识分子的雄心,阉割着他们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守望者的精神。

殷 海光在《知识分子的责任》中写道:"中国近现代和现代知识分子在近现代和现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曾扮演着新时代催生者的重要角色。然而,曾几何时,面目全 非,斯人憔悴!于今,一部分知识分子飘零海角天涯,一部分知识分子被穿上紧身夹克,一部分知识分子过着蹇蹙淡漠的岁月。这是一幅秋末的景象。凉风起天末, 草枯木黄,无边叶纷纷下。只有三几片傲霜,高挂枝头,在寒风里颤抖,任慢步怀古的诗人悲吟!中国知识分子是失落了。"

失落的知识分子,有人乘桴浮于海,远走天涯。有人低下高贵的头,投身于官场。强权之下富贵之前,连知识分子传统的表达也被主动或被动地限制了,他们写着言不由衷的文章,唱着言不由衷的赞歌,至于围剿同类助纣为虐,则毫不容情。于是楷模尽失,甚至反向引导,遗祸无穷。

更多的人学着东方朔,游戏于社会,一边微言抨击权贵,一边肆意自嘲自谑,公知屁民盛行,虽污其名,却毫不以为意。在解构强权威势的神圣同时,其实也瓦解了自己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守望者的角色。

在功利主义和即期机会主义盛行中,更有甚者,师无道德,官无糜耻,术业不端,流氓化卑鄙化盛行,从学术交流到网络之上,明枪暗箭互泼脏水,甚至拔拳相向,可谓斯文扫地。垂范之思,从此不再。

现代社会本是一个平等多元的社会,每一个人对社会都承担着责任。

但 在中国这样一个正在痛苦转型的社会,知识分子对于阻击甚至挽回社会逐渐粗鄙化的趋势,依然负有沉重的社会责任。而要承担起这种重任,首要在社会的进一步改 革开放,让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并享有现代社会公民的权利,享有法律保护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此,那些不依附于权贵和资本的知识分子才会 不必担心被阉割贿买,不必装疯卖傻,而坚持自己的价值立场,逐渐养育出社会的浩然之气来。

退一步说,即便这些还是需要努力奋斗的目标,面对那些堕落的案例,也不能成为自己沉沦的借口,即便在螺狮壳里,也要有一颗做道场的心。庄敬自强,也才能为社会立范。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曾子说。


; )

2013/04/18

《孙子兵法》中国 孙武


《孙子兵法》 [中国春秋 (770-476 BC) 时期] 孙武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 "The Art of War",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另外两部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和宫本武藏《五轮书》),被誉为"兵学盛典"。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吴国将军孙武,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 (770-476 BC)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始计第一
作战第二
谋攻第三
军形第四
兵势第五
虚实第六
军争第七
九变第八
行军第九
地形第十
九地第十一
火攻第十二
用间第十三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①:"忌"加"艹"头。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①:[车贲]。②:"温"字"氵"旁换"车"旁。

军形第四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势第五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①:"瑕"的"王"旁换"石"旁。

虚实第六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第七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第八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第九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小林、□①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②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③□③,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①:"翳"加"艹"头。②:[垂瓦]。③:[讠翕]。

地形第十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

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 )

美国波士顿爆炸案感思


Subject: 美国波士顿爆炸案感思


中国《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道出了整部兵书的核心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讲的就是不需要#战争#就能解决争端。

#美国#却是全世界发动"战争"最多、#军火#输出最大的国家,再来是美国"全民皆#枪#"的现况,不就说明了美国人是用"枪"解决问题的思维。

奥巴马总统说:"任何时候,炸弹被用来针对无辜平民,就是一种恐怖行为。"?这个"任何时候"包含"战时"吧?那有没有想过美国军人在战时伤害的他国的无辜平民?被害者不会考虑你是不是"针对"他,被害者会记得的是"美国政府"的"恐怖行为",不是吗?

我们对全世界历次受害的 "无辜平民" 致上哀悼之意

也请"美国政府"看看中国《孙子兵法》,改变思维而想办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吧

;(

2013/04/14

台日渔业协议”出卖中国钓鱼岛主权?

"台日渔业协议"出卖中国钓鱼岛主权?"



; )

2013/04/12

追认国军抗日烈士背后的政策变迁


追认国军抗日烈士背后的政策变迁


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四川市民要求恢复"无名英雄"的呼声渐高。

1985年,国家主席李先念听取省市领导汇报中涉及雕塑问题时,指示说:"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川军抗日有功。"为重建"无名英雄"铺平了道路。


文革十年,许多国军抗日烈士纪念碑被推倒,陵墓被掘开

反右及文革期间,上至古人如清官海瑞、义丐武训,下至瞿秋白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其陵墓均遭荼毒。

国军抗日烈士的遭遇可想而知。略举几例:

卢沟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的赵登禹将军,其墓被红卫兵挖开,"一无所得后,砸墓而去",将烈士的骨殖抛于荒野,使"烈士尸骨无存"。

川军将领饶国华因弹尽援绝,于1937年12月1日在抗日战场上自杀殉国,1939年著名雕塑家刘开渠为其塑像,立于成都中山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文革期间亦被捣毁;同时被捣毁的还有位于成都少城公园(人民公园)内的另一川军将领王铭章烈士之塑像,王铭章将军1938年于滕县保卫战中壮烈殉国。

尤其不可理喻的是,为纪念百万川军出川抗日之功绩,而于1944年七七事变纪念日落成于成都的无名英雄塑像(该塑像身穿短裤,脚踩草鞋,背挎大刀和斗笠,手持钢枪,俯身做冲锋状),竟也在文革中被一并砸毁。

死者尚且如此,生者(烈士遗属)的命运,不问可知。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无名英雄铜像。文革初被以"国民党兵痞"之名捣毁。1989年获李先念支持复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国难当头,川军请缨抗战,当年9月5日在少城公园宣誓,整装出发,就是从这里奔向前方,有人说,这是英雄回家,魂兮归来。抗战期间,作为大后方的四川贡献最大,仅出征将士就高达350万,为全国之最,按当时人口计,每5-6个四川人中便有一人参军,以血肉之躯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浴血奋战,伤亡64万,占出征人数的五分之一,几乎大小战役都有川军参战,当时就有"无川不成军"之喻。大后方的四川除日机空袭轰炸外,能免遭日寇铁蹄,有我川军之功劳。

为纪念川军的浴血抗战,1940年,成都市文化界和社会团体发起募捐,筹建"无名英雄纪念碑",由刘开渠设计并题名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于1944年7月7日在东门城门洞落成揭幕。纪念碑像高2米,连底座总高5米,铜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装束,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作冲锋状,形态威武,令人敬仰。

"无名英雄"建立后,民间便流传着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最令人揪心的便是衣着单薄、又冷又饿的"无名英雄"寒夜吃汤圆的故事。可见抗日英雄深得人心。可惜,1966年"文革"初,铜像以"国民党兵痞"之罪名被捣毁。我第一次看到"无名英雄"是在1946年初。1937年,抗战军兴,家父系出川抗日军人,年方4岁的我随母亲等被安置回祖籍开县。抗战胜利后,该上初中的我又随家姐返回成都,到达东门城门洞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这尊"无名英雄"的雕像。但此一见,便终身难忘。

到1983年,对国军抗日烈士的追认政策又发生了变化,该年5月30日,国务院发布民[1983]优46号《关于对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人和其他爱国人士追认为革命烈士问题的通知》文件,该文件规定:

"一、为了有利开展对台工作,有利于团结各方面人士,对参加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 日战争,确因对敌作战的国民党人和其他爱国人士,其遗属主动提出申请,并有可靠证 明者,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民政部批准,可以追认为革命烈士,其家属享受革命烈士家属的待遇。此精神不登报,不作公开宣传,只供个别审批时掌握。二、上述人员追认烈士以后,政府不为其修建墓碑,也不对其遗属发一次性抚恤金。遗 属生活有困难的,可按烈士家属给予优待补助,所需费用在地方掌管的优抚事业费项下开支,中央不再增拨预算。三、本《通知》自下达之日起执行。过去的规定与本《通知》精神相抵触的,以本《通知》为准。


常德会战两周年之际,部分国民党官兵在常德会战纪念碑前合影留念,纪念碑现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川军将领为例。1983年,四川省政协9名委员提出《请对川军抗日死事和阵亡将士循序予以表彰案》(第127号提案),要求追认抗日战争中殉国的川军将领饶国华、王铭章,李家钰为革命烈士。7月7日,中共中央统战部批复,同意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关于为国民党抗日阵亡将领李家钰修复坟墓的请示报告》,1984年4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李家钰为革命烈土,5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李家钰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1983年9月10日,在川军出川抗日46周年之时,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饶国华为革命烈士,拨专款重修了烈士陵墓。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9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了烈士证书。

再如在"8·13"淞沪抗战中牺牲的诸多将领,蔡炳炎于1985年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由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为抗日战争革命烈士,次年9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又将其灵柩迁葬于蜀山烈士陵园;吴克仁于1987年2月由民政部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并向其子女颁发了烈士证书;吴继光也于1985年获颁由民政部签发的"革命烈士证书"(吴将军早在1956年就曾由内务部追认为烈士)

例子还有很多。如1984年11月,两名在豫湘桂战役中牺牲于桂林的国民党将领,陈济桓与阚维雍,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86年12月15日,广西民政厅又追认了抗日阵亡的国军空军第三大队第八中队中尉分队长莫休为革命烈士。低官阶的国民党抗日将领也有不少被追认为烈士,如在淞沪抗战中牺牲国军营长梅治威、连长夏瑞祥,在其亲属于1983年先后提出追认烈士申请后,重庆市政府查证核实,均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类似的追认,自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如2009年,六名国民党抗日将领齐学启、萧山令、李必蕃、罗芳珪、彭士量、吕旃蒙入驻烈士纪念塔供后人祭奠;2010年,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增加陈列了原国民革命军262 旅少将旅长朱赤、264 旅少将旅长高致嵩、262 旅上校副旅长华品章、262 旅524 团上校团长韩宪元等四位在1937 年的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国民党军官的事迹;2012年4月5日,中条山战役牺牲的国民革命军陆军96军177师529团机枪一连上士班长李绪堂,由民政部追授为革命烈士,并颁发革命烈士证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

2013/04/11

"行摄台湾"自由行摄影课程


LEE'S Image - 基础 - 摄影课程 –"行摄台湾"自由行摄影课程


 

课程内容简介


让摄影带领您的旅游进入新境界 !!

二十一世纪影像文明的到来,图像主宰着现代人的生活,影像艺术也愈加生活化,利用影像创作、写日记的方式,已经是不论艺术家或是小市民不可或缺的生活行为。

 

「相机」即是我们写旅游日记的「笔」!

 

"什么都不带走只留下幸福的记忆",在外出旅游时,每个人总想拍出一张好的照片,作为永久的留念,20116月底,政府开放"台湾自由行"正式上路以来,让神秘的宝岛台湾逐渐成为大陆同胞首选的旅游地区,但是除了给亲朋好友带回了大包小包的特产、纪念品以外,是否想为"自己"带些更"深层"的"幸福的记忆"呢?

 

在一般长达三个月的正规摄影课程里总是"学了忘、忘了学"的一大弊病,在这次"学习之"中,指导老师随队移动,每日在拍摄活动中随时解决你所遇到的摄影困难,快速的提升学习成效。

这个摄影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引领您一面玩、一面学,藉由「旅行摄影」的活动,让您的思维能力由逻辑进入抽象的世界,留下最幸福的旅游记忆

台湾,就「行摄」台湾

 

课程规划以 12 个主题分别于每日的交通移动的车辆中进行理论解说(每日二小时)+拍摄活动中(每日二小时)的随身指导24小时),特点是每日实拍加上讲解的方式来进行,将所学即操作验证,将理论贯穿于实拍之中,外景地点就在台湾环岛的个个旅游景点

 

课程宗旨在能你完整了解、选购、操作你的现有器材,利用以上方式以自己亲手拍的图片来研讨理论,以达双倍学习成果。

 

【上课方式及其它事项】


研习进行方式:

研习讲解、实地操作、成果检讨,相互讨论以及脑力激荡方式互相成长,小班6 人精致教学。


研习时数:

A:为期 6日,共12堂课,总时数超过24小时实拍操作环岛 8)。

B:为期12日,共24堂课,总时数超过48小时实拍操作环岛15)。


研习时间:

每月一班6人满团成行。


建议使用器材;

单眼相机(SLR)、单眼数字相机(DSLR)(含全手动M操控),无相机者需于出发前购得。


研习地点:"行摄台湾自由行" 环岛旅游个景点


研习费用:

A1,500(RMB)不含台湾接机、交通(协调),签证、机票、住宿、餐饮其它费用自理。

B3,000(RMB)不含台湾接机、交通(协调),签证、机票、住宿、餐饮其它费用自理。

 

 

我要报名

 

1请确认您的"护照"、《大陆居民往来台湾地区申请审批》《大陆  地区人民台观光申请》、"入台通行证"等旅行证件可于出发前备妥。

2,请Email LEE'S Image 主题:我要报名:行摄台湾自由行活动
E-mail: leesimage@hotmail.com

Fax: 021-

3,我们将寄上"报名表",请于收到后确实填写再寄回"雅色"。

4,我们将于收到报名表后与您电话联络确认,并请于"第一课时"以现金、ATM或汇款方式缴费,以利开始协调工作。

5,此"行摄台湾自由行"活动纯属法定"自由行"范畴不是"旅行团","雅色"只作"建议、协调"服务,同行者一切"法律"情事,均以"个人行为"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