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7

【境外之岛内】關於服貿協議,臺灣人在上海的小小觀點

*【境外之岛内】*

關於服貿協議,臺灣人在上海的小小觀點

鑒於近日臺灣的《服貿協議》、"318學運"和"323"事件,引起身邊朋友的熱議,所以整理了自己的思緒和朋友問起的話題,寫成了以下的文章,提供給不論是"反不反"服貿協議的朋友參考,如果覺得還不錯?歡迎轉給你關心"服貿"的朋友,希望對各位在決定支不支持政府簽署《服貿協議》時,有一些"小小幫助"。

Q:"兩岸經貿合作遠景的看法。是否會變成"統戰"的手法?變成制度層面的統一,大吃掉小?"

不論這是否確實是中共"統戰"的手法?在"經濟"上,臺灣是絕對逃不過對"大陸"的依賴了。

實例:
2008年時,台灣出口到全世界的商品,有39%是到了中國,現在已經到了45%,數字證明台灣在"經濟"上已經非常依賴大陸了。

但是,大陸"改革開放"以前,臺灣曾是"四小龍"之時,台灣出口到全世界的商品,不也是有半數以上到了美國、歐洲和日本嗎?所以那時不也形成了對美、歐和日等國的"依賴"了嗎?

如果現在把"中國大陸"的名字換成"火星國",那你看到的就會是:
"火星國"有 13億人口,占全球 70億人口的
1/5,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光是河南、四川兩省的人口就都要破億了,可是因為外出流動人口幾乎都到了廣東,使廣東成了全火星國的第一人口大省,即使如此,廣東還是存在"缺工"的問題,而且目前全球所有國家裡也只有"火星國"(7.0%)和印度的每年經濟增長率還超過(5.0%)。

好吧,就算是你不想和"火星國"人做生意,那也要拼命和印度國做生意吧?可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其中之一是"英語",那臺灣人的"英語能力"呢?這些"勇於民運"的學生畢業後能有足夠的"英語能力"去印度做生意嗎?然後保證一定把外匯帶回臺灣嗎?

所以問題不是臺灣一定要"依賴"大陸,而是我們到底有"多少本事"?能減輕對他的依賴,因為好的"投資者",是絕不會笨到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

說穿了,全世界的"經濟定律"都是大吃掉小,沒有"企業和個人"能逃得過,但是有勇氣的投資家就敢"找機會"和"大鯨魚"一搏,大家都說:十賭九輸,但是如果你連上"牌桌"的勇氣都沒有?不要說"你可能會輸",其實是你連一點"贏"的機會都沒有,"服貿協議"就是其中之一的"機會",現在那些"反對"的群眾不過就是還沒上牌桌就開始喊自己"一定會輸"的人。

就現實生活上來說,當你和"某一個人"密切交往時,不論是自願或是被迫的機緣,你一定會被他"影響"(或稱"統一戰線",而他同時也會被你影響),因為只有"道同才能謀合",就像是臺灣在
1949年後,和美、歐和日的"密切交往",所以現在被"美、歐和日"的價值觀"統戰"的渾然不自知,例如"民主價值、思考方式、飲食習慣、服裝、審美觀、、、"所有、所有外顯和內在的現象。

回過頭來看"中國大陸",共產黨的興起不就是被蘇聯"十月革命""統戰"的結果嗎?
國共的幾次"統一戰線"的合作,不就是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嗎?
1949年後,經過了 30年的"社會主義實驗",如果成功了?怎麼會又回頭和當初的死對頭"資本主義的美帝國"在 1979年"中美建交"合作呢?
"改革、開放"(政治路線改革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開放)再經過
30年,你看現在全中國不都在吃"賣當勞"、"生魚片"、喝"口渴可樂、辛巴克"、看"韓、日劇、康熙來了"了嗎?你覺得所謂的"中國人"難道沒有被"美、歐和日、台""統戰"了嗎?

相信聰明的你一定懂了,只不過當初"中美建交"時,雙方都自信滿滿的認為不會被"對方統戰"掉,而臺灣現在只是"沒有自信"罷了,再說很多臺灣人剛來大陸這的時候一定會有同感,這哪裡是蔣介石教導我們的"中華文化、禮儀之邦"呢?沒有"禮義廉恥"?沒有"仁愛信義"?廟殿裡沒有孔孟、神像、雕塑?不祭"祖先"、不燒"紙錢"???

但是如果後來你有機會研讀了"解放後"到"改革開放"那段時期的歷史就會進而瞭解就會釋懷了,這不過就是中國共產黨改造過的"新"中國罷了,還真的不是"舊"中國了。

但是、但是你一定注意到了,一個"上海世博"就推行了"排隊文明",還記得以前是所有趕車的人像"暴民"一樣爭先恐後的上車、天天要為"插隊"吵架,因為見識了什麼叫"文明",大環境逼得"老百姓"不得不改掉"壞習慣",連上海地鐵(捷運)都一度"克隆"(模仿)臺灣的"站右急左"的措施,現在不還在討論能不能在地鐵上吃東西嗎?

再加上如:"文革"開始有人道歉(開始反省)、群眾指責在"故宮"刻字的傢伙、引進臺灣的"中華文化"教材、修復"古跡",把以前在"文革"中砸爛的中華文物當做"無價之寶"、對"公義、道德"價值的重視、甚至連習總都說要"肅貪、法治化"了、、、種種向上提升的現象接連著不斷在發生著。

難道以上總總現象,你要說這不是"美、歐、日、韓和台"對"大陸""統一戰線"的結果和進程嗎?

筆者始終相信,人類文明的走向是"見賢思齊"的,因為當初與大陸建交的"基督教立國的資本主義的民主制的美帝國"是"完全相信"自己各方面的"文明價值"是全世界最好的,所以不怕"被統戰"掉,現在只是臺灣沒有看到自己對大陸產生的巨大"影響力",沒有"再想過"能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沒有看到自己的"優勢、價值",更沒看到不只是臺灣"恐共",其實全世界所有國家(包含美國)都在"恐共",只是因為兩岸的距離實在是太近了,才在這次"318學運"上爆發出來,大家都不敢承認:反而是大陸正在被"世界中道文明"一步步的"被統戰"之中。

如果臺灣同胞對"中華文化"有十足的信心?為什麼不敢相信自己如果做好"三民主義模範"的榜樣,讓全世界看到"民主制度"的優點,漸漸的用"文化"來感動大陸同胞,再由他們自己來決定要的"生活方式"呢?因為如果"民主自由"真這麼好?是我們的驕傲,為什麼不能與其他人分享呢?

關於"變成制度層面的統一"?

因為目前臺灣實施的"制度"是"三民主義",如果中共一定堅持要臺灣實施"社會主義"?那麼只有用"決一死戰"才能完成了,就像是美帝國在全世界玩的手法:"合作、不然打",但是只要大陸這裡不想和"美帝國和民主陣營"開戰,加上大陸的領導越來越文明、社會越來越中產、富有,就可以相信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上"解放臺灣"的戰場作"炮灰"的。

只要不打仗,兩岸應該就是會專注在"經濟與民生"上的合作而達成雙贏,也相信全世界都不有人會無聊到要去碰觸"中國"敏感的"政治問題",即使是有?也應該試著相信兩岸的領導人一定會有智慧來攜手邁過這坎子的。

Q:"公民如何承擔民主社會的效率和決策後果?"

既然已經作為了"民主"政治制度的"選民",基本上就要"接受和習慣"民主制度"的"速度、效率"絕對比不上"專制"政治制度的定律,因為"民主政治制度"本來就是一門不斷"妥協和退讓"的藝術。

至於"決策後果"方面,倒是有"複決權"(公投)這個方法可以來處理一些爭議問題的,現在在臺灣主要的兩大"爭議"是:"核四"與"服貿",關於《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陸委會"依據《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來授權"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與"大陸海協會"簽署的,而"陸委會"的頂頭上司是"行政院",因為在文件中的「第二十四條
"生效"中的 一、本協定簽署後,雙方應各自"完成相關程序"並以書面通知另一方。"本協議自雙方均收到對方通知後次日起生效"。」
提到的"完成相關程序",所以"行政院"應該要把這份協議送"立法院"同意備查,可是送交過程中竟然把"同意備查"妥協為"逐條審查"而出了亂子,至於詳情,因為複雜,還請直接參見《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9%E5%B2%B8%E6%9C%8D%E5%8B%99%E8%B2%BF%E6%98%93%E5%8D%94%E8%AD%B0

其實針對實施後的"疑難雜症"在協議中的「"第十八條"聯繫機制:
二、服務貿易工作小組可視需要設立工作機制,處理本協定及與服務貿易相關的特定事項。和"第十九條"審議:
自本協議生效之日起十二個月後,雙方可"每年召開會議審議本協定",以及雙方同意的其他與服務貿易相關的議題。」已經明定了檢討機制。

最大的笑話是這只是一份"協議",又不是"國內立法",根本就不需要"立法委員"大動干戈來審查,如果"反對黨"當初就擔心與大陸的"經濟合作"是"危險萬分"的舉動?那麼在簽訂(ECFA)協議的時候就該表明反對:臺灣應該要"鎖島",不要和大陸有任何的經濟交流就好咯,再來是就算真要"逐條審查",那也是那些"朝野"雙方失職的"立法委員"們自己該留在"立法院"裡"打破頭"的事,你們該做的事不做好,還好意思要勞動我們"嬌貴"的大學生來替你們擦屁股嗎?

Q:"佔領中樞,在大陸基本上沒有可能,這讓人聯想到"一9捌9",多數大陸有自由民主思想的人士應該對此事情抱有糊塗的同情,而不是客觀認知,兩岸各派人士對此觀點相異。"

瞭解,"上課"實在不敢當,只是就筆者個人看法給予以下說明:

就大環境來說,臺灣是准許"陳情(上訪)和集會遊行"的,只要你依據"集會遊行法"(請參閱《集會遊行法》)來操作即可,可是再如何"越矩",也不能"攻入"政府機關的,因為你就是阻礙了政府為其他人民服務的權力、義務了
(請另見拙文:http://leesimage.blogspot.com/2014/03/blog-post_24.html、http://leesimage.blogspot.com/2014/03/blog-post_26.html)。

像這次"318學運",當所謂"學生"選擇"攻入"立法院之時,就已經踏入了"違法、亂紀"的紅線了,更何況是"323"佔領行政院事件了,只是這次佔領"立法院"事件是"中華民國"(包含大陸時期)的歷史上,"國會議場"首次遭到人民佔領,而臺灣政府完全"沒有經驗"來處理此事而不知所措而已。

但是當"323"發生"佔領行政院"事件時,就明顯是所謂"學生"意圖"癱瘓政府"了,就世界上的所有"新聞事件"來說:當一個"國家"的"總統府、白宮、中南海"和"行政院、聯邦政府、國務院"被所謂"佔領"之時,那就是所謂"革命、政變"了,還加上了群眾有了"打、砸、翻箱倒櫃、偷"等行為,就只差沒有"殺人、放火"罷了。

相信這不論是在美、歐、日或任何國家,都一定是"開槍(含BB彈)鎮壓"了,只是這次臺灣政府清楚的知道這些只是"手無寸鐵"的學生,但是一定又要確保能維持第二天一早"政府的安全運作"的大原則下,加上不得不堤防"有心人士"的"滲透、破壞"(維安人員的受傷人數比群眾高可見),不得不採取的"斷然措施",所以可以看到採取的手段是"驅離"(固定不動的群眾用"搬離"、移動的群眾用"水柱")而不是"鎮壓"。

回看臺灣歷次的民主運動歷史中,即使是
2006年的"紅衫軍運動",雖然當時已經包圍了"總統府",也還只是在"公共場地"上靜坐,遊行、示威而已,因為"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先生"清楚的知道這"分寸"就是:只要一旦"攻入"政府機關,就叫做"革命、政變"了,他也就要承擔"臺灣民主制度"終結者的"罪名"了。

但是在 2003年到 04年間的「白米炸彈客」楊儒門,原先只是單純的想向政府發出「反對進口稻米」和「要照顧人民」等的農民生計議題,卻錯誤的選擇了在"公共場所"放置"爆裂物"的方法來表達意見,就如同像此次
"318學運"、"323"事件的學生一樣,"立意善良、手段錯誤"。

關於:"臺灣選民怎麼看待政府的施政和公民的權利?"

關於"公民的權利"方面,細節在《中華民國憲法》裡寫的十分清楚,還煩請參閱:維基百科《中華民國憲法》的條目。

憲法基本上給人民的權力是"選舉、罷免、創製、複決"(代議制),如果你對《集會遊行法》有意見,你可以請"代議士"送"立法院"修法,如果政府官員(領導)違法、施政不滿意,或是你看不爽,有法律可以"提出告訴"來制裁,如果連法律都治不了他?你只能"耐心的等"到下一次"選舉"來請他下臺,但是如果他還是再次"合法當選"?那麼你就要"認命"了,因為民主就是"多數決"的結果,不論你認為你自己多麼"聰明絕頂"、當選人多麼"愚蠢齷齪",抱歉,你就是不能"動"他一根汗毛,得尊重那些選舉出他的選民,因為"自由"是:個人得犧牲自己的"部分自由"來成就"所有人的自由"。

在一個"法治"國家,就一定要"以儆效尤"的"執法",來維護其他"奉公守法"人民的"公眾利益",因為"法治"是"民主制度"裡的唯一"遊戲規則"。

關於"為何媒體報導的都是反對的聲音?"

其實,就臺灣和大陸的媒體而言,臺灣確實是"百花爭鳴"的,基於"商業考量"的原因,臺灣的媒體也確實是"嗜血、聳動"的,但是為了捍衛"言論自由"的價值,我們只有依靠"閱聽大眾"的"自覺"來作為"自律",你可以選擇"不聽、不看",但是絕對不能"禁止"別人"發表言論"。

當然,在鞭炮聲中,你也許不容易"聽到""鳥叫、蟲鳴",但這時不就是考驗一個人"智慧"的時候了嗎?如何"明辨是非"?知道了當你有"成見"時,只不過是因為你"視野不夠開闊"而已,只要你願意打開心胸,客觀的去接受"異見",再歸納出屬於你自己的"看法",以筆者自己的經驗而言,在臺灣時只聽的到"國民黨"的"中國近代史"論述,但是來到大陸以後,就可以透過廣泛的"閱聽"來瞭解:"世事沒有絕對的"黑白、對錯、英雄、土匪",都只是"灰色地帶"而已",所以不是你看了"什麼"?而是你怎麼從你"閱聽"當中去發現"問題"?就像是李敖先生在牢裡時、即使只能閱讀當局提供的"書籍、材料",依舊能從中去發現事件的"真相"一般。

再者,有的民主國家會把"媒體"視為"第四權",因為人民要對抗擁有所有資源的"國家機器"時,是十分渺小脆弱的,所以一些"民營"的媒體會選擇與人民站在一起,為人民喉舌,一起聯手對抗國家機器所造成的"不公義"事件,可以成為對政府的一種"制衡力量",所以你才會很少聽到"歌功頌德"的新聞報導,當然,如果"媒體"確實是過度操作成了"民粹"的話,那也是"民主"的共業了,因為在民主的殿堂裡,聖賢和販夫走卒也得"共處一室",而且等量的都只擁有"一票"的權力,唯一的希望就是透過"教育"來提升"民智",所以你可以看到專制的統治者喜歡"愚民",而開明的統治者反而喜歡"提升民智",因為只有越多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才,才有可能為國家、社會作更好、更多的貢獻。

當然,一定會有支持的聲音,只是"理性的公道"一般都表達的比較"溫良恭儉讓"罷了,尤其是在快速洗版的網路時代,我們得多一點耐心在"深海裡撈魚"咯。

這裡不妨就分享諸位一則支持的聲音:
臺灣天下文化創辦人高希均說:念經濟學的他對協議簽署非常興奮,沒想到國內報導幾乎一面倒反對,「我簡直不能相信我的眼睛:怎麼會是一個開放、民主、自由與有信心的台灣怕跟人家競爭?」

關於"默不作聲"?
敝人只能以「這個世界上不是"壞人太多",而是"挺身而出"的好人太少」這句話來送給他們了。

結語:
其實在臺灣的同胞如果自己都不花一點時間來瞭解與你自己和下一代有密切關係的"出路"問題,就誰也救不了我們了,簡單的說:筆者是自己單身一人無依無靠,只憑著自己一人的力量來大陸地區打拼的臺胞,今天你們有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來罩著,就可以在臺灣有公司和政府挺著你來這裡或是在臺灣任職于"陸資企業"中來無慮的為生活努力打拼了,為什麼在你還沒去"應徵"工作之前就說"一定不會被錄取?一定會被淘汰呢?"你為何不想想自己終於可以踏上"國際舞臺"了、一定會被老闆"高薪聘請"和被"同業挖角"呢?

《服務貿易協議》的工作機會開放以後,兩岸的"求職者"就要在同一個"擂臺"上比劃了,你怕嗎?你還是不能接受這一天的到來嗎?
如果你真的怕也好,表示你有了"危機意識",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的當夜,請你就要開始立下志願和計畫了,要開始努力充實自己,就不要在將來的"求職市場"中輸給對岸的"中國人"了。

其實,臺灣簽不簽《服貿協議》都無所謂,敢過來的早過來了,只不過就像筆者一樣得"單打獨鬥"罷了,沒有國家、政府的任何照顧,因為有本事的人即使在"地獄"也混的下去,沒本事的人即使是在"天堂"裡也要被"淘汰"的。

如果各位還沒準備好,沒關係,慢慢考慮吧!反正你們有無限的"大好青春"可以慢慢考慮,但是如果你是那種"抓到機會"就會想跳上擂臺一試的好漢?筆者就以我們台語的"驚啥肖,你伯丟無在驚咧"恭喜你!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