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孙中山称赞谁为"民国第一伟人"?
黎元洪是武昌首义元勋,世人所熟知者,是他曾长期被革命党讥笑为"床下都督"。殊不知,黎氏当年,还曾被孙中山赞为"民国第一伟人",章太炎亦赞之为"继(明)太祖而兴"。黎氏何以能获此誉?
黎元洪乃辛亥革命首义元勋,两任临时副总统实至名归
因革命党之宣传,黎元洪在历史书上的名声似乎一向不太好。印象中,他是被逼着才做了革命党,是捡了便宜当上了副总统。这些宣传其实都不可信。事实上,黎元洪在整个辛亥革命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革命党重要领袖都不在湖北,推黎元洪为都督早有预案
在文学社与共进会谋划起义的1911年4月,蒋翊武就曾有革命后推黎元洪为都督的提议。在武昌起义前,革命党计划由刘公、蒋翎武、孙武三人为首。但孙武在起义前两天被炸伤、蒋翎武远走避难、刘公滞留汉口。湖北革命党重要人物詹大悲、胡瑛尚在狱中;全国性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在美国,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上海。在群龙无首的状况下,湖北军界第三号人物黎元洪,就真的被推为革命领袖了。
后来黎元洪之子黎绍基分析了他父亲被推为都督的三点原因:"一是当时起义军中少有人懂军事。而他父亲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出身海军,曾赴日本考察陆军,懂军事……使他在湖北新军中建立了较高威望。二是当时军队中普遍存在剋扣军饷、中饱私囊的情况,而他父亲所部绝无此现象,所以士兵拥护他。三是他父亲经常住在军营中,过年也不回家,还带着他去营房向士兵拜年。如此'亲民',无疑为他父亲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人脉平台。"此外黎元洪思想较为开明,平时对军中革命党相对宽容。
黎元洪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票当选临时政府副总统
黎元洪最初被推为都督,他是极为不情愿的,但很快在劝说下改变立场,并积极参与到革命活动中。武汉大学的萧致治教授详细评析过黎元洪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他说,"首先是稳定了军心。因为当时武昌起义主要是士兵,一般的估计,在17000人左右。真正通过革命党人思想工作,坚决站在革命一边的有5000人;坚决反对革命,也就是旗兵,不到1000人;中间的大头是群众、普通士兵,他们没有革命思想,哪边强就投靠哪边。黎元洪出来之后,由于他有威信,又是一个厚道的人,特别是对中下层部队军官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样就争取了很大一部分人。"
萧致治教授还说,"另外,对稳定民心也有帮助……如果是一个谁都不知道的人出来当领袖的话,别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底细,也不会拥护你……外国记者用英文问话时,黎元洪能用英语回答。所以说,他对争取国际上的支持,也是起了作用的……更值得一提的是,黎元洪还写信给他的老师萨镇冰,对于争取海军起义起到关键作用。如果当时萨镇冰的海军攻打武昌城的话,就形成海陆军夹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黎元洪的功劳还是很大的。"
黎元洪在武昌起义中的作为在当时也是有目共睹,最先建立湖北军政府,给其他省份做了表率,一度发挥了中央政府的作用。因此,在孙中山回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建立时,黎元洪以全票当选副总统。孙中山卸任后,黎元洪又成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副手。
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
在袁、段压迫之下,黎元洪虽无实权,却是民国法统之所在
无论是在袁世凯时代,还是在段祺瑞时代,黎元洪虽无实权,却是民国法统之所在。由此即不难理解,在一个亟欲摆脱武人政治,进入宪政体制的时代,黎元洪的声望,何以会被推崇到一个很高的位置。
黎氏被逼离开湖北,到北京做了袁世凯的笼中之鸟
1913年10月,袁世凯费了不少事,如愿当上了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黎元洪则是毫无争议地继续当他的副总统。黎元洪以副总统的身份兼任湖北都督,既有名又有权。但袁世凯要把湖北纳入自己的掌握,就一手把黎元洪逼到了北京。
在"二次革命"中,黎元洪虽然站在了袁世凯一边,但依旧没有取得后者的信任。袁世凯一再催促黎元洪,让他进京做副总统。黎元洪唯恐自己有去无回,成为蔡锷第二,几次三番地借故推辞。最后袁世凯动用武力,命陆军总长段祺瑞亲下武昌,暂代都督职责。1913年12月,黎元洪无奈,只好离鄂北上。
袁世凯为拉拢黎元洪,一面和他结为儿女亲家,一面又把其住所安排在了瀛台——当年慈禧幽禁光绪的地方。袁世凯的亲信唐在礼回忆,"当时黎的地位名望都很高,各方面的人都想拉拢黎,这也使袁很不放心。因此袁把他安置在瀛台居住,说是为了确保他的安全。当时府里警卫严密,出进瀛台的人很有限,黎当然对于这样的'优待'不免有些情绪。袁知道我和黎有一段渊源,就叫我去联系黎、照顾黎,并且郑重地叮嘱我,如果黎有所要求,一般的要让他十足满意,不用请示,马上给他办到……黎表面上似乎没有担忧的神情,但他内心难免也有些不满。这些情况,事后我都向袁回报,因为袁命令我,要勤到黎家去,事无大小都要回报。每次回报之后,袁都说我办得好。有时黎要见几个湖北的老朋友,我就一一给他找到。但事后也将情况回报袁……"
在袁世凯的压力下,黎元洪高居副总统之位,生活上固然锦衣玉食,但没有自由也没有权利。所谓
《中华民国约法》,对黎元洪来说毫无意义。
袁死后,段祺瑞不情愿地让黎元洪当了大总统,民国法统勉强得以延续
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后,由谁继任总统,成为北洋军阀集团和南方护国军、西南军阀争论的焦点。北洋系当然是希望由段祺瑞、冯国璋或徐世昌来做大总统,南方的反袁势力则主张让黎元洪做总统。
段祺瑞
在北京主持中央政府的段祺瑞知道,如果不答应南方的要求,势必会出现南北决裂的局面。段祺瑞为了早日消除袁世凯称帝带来的南北对峙,同意让黎元洪当总统,但他的依据是袁世凯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大总统选举法》,"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
副总统代行职权""大总统任期未满, 因故去职时, 应于三日内组织大总统临时选举会。"也就是段祺瑞只想让黎元洪"代行"总统职权。
与之针锋相对,南方的要求是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让黎元洪以副总统身份"继任"大总统。如果恢复了《临时约法》,那么依据其产生的第一届国会(通称"旧国会")也要随之重开。原国民党籍议员在旧国会中占了多数,所以段祺瑞宁肯要一部给总统实权的《中华民国约法》,也不要实行责任内阁制、有利他掌权的《临时约法》。
袁世凯在称帝前,曾以一系列破坏法律的手段集权,他颁布的约法理应视为非法。国内舆论都站在护国军、西南军阀一方,段祺瑞无奈,只好同意,让黎元洪按《临时约法》继任为大总统,成了中华民国第二任国家元首。在段祺瑞看来,选择使用什么法律,衡量标准不是通过法律的程序是否正当,也不是法律本身的优劣,而是是否满足其集团利益。
在南北双方为新、旧约法争论不休时,段祺瑞曾发布过一个通电,他说,"今日命令复之, 明日命令废之, 将视法律为何物? 且甲氏命令复之,
乙氏又何不可命令废之?……如是则元首每有更代, 法律遂为转移,
人民将何所遵循?"他的意思是,不能因为袁世凯不当总统了,就把他颁布的法律也一概废除了,不然朝令夕改,会让老百姓不知所措。且不论他为袁记约法的辩护是否合理,段祺瑞的话算是一语成谶,北洋政府的法统一变再变,最后终于失去了合法性。
黎元洪不甘心只做"盖印总统",意图反击段祺瑞,失败后只得黯然去职
黎元洪失去湖北老家后,无拳无勇,名义上当着总统,但完全不被手握大权的总理段祺瑞放在眼里,以致上演了总统府与国务院间的"府院之争"。黎元洪的总统府秘书长张国淦回忆,段祺瑞任用的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抱把持政权之野心,欺黎势孤,凡事专擅,致黎有'盖印总统'之恶评。"徐树铮在职时,"每日进府盖印,不发一言。某日因山西省同日更动三厅长,黎偶问及何原因(其实阎锡山来呈请简,各有缘由,不难简单陈述;且简任官之任免,须经过阁议,徐亦完全接头)
?徐竟率对以'总统但在后页年月上盖上印,何必管前面是何事情。'黎当时大为难堪,表示以后不愿再见徐之面。"在《临时约法》中,总统虽然是虚位元首,但也有权过问政府行政。段祺瑞将黎元洪完全当做摆设,后者自然无法忍受。
在是否对德宣战问题上,黎元洪与段祺瑞彻底决裂,黎大总统一怒之下,免去了段总理的职务。黎元洪这一举动激怒了各地的"北洋袍泽",督军们纷纷宣布独立。黎元洪把名义上的督军盟主张勋当了救命稻草,请他进京调停。谁知张勋一来,就强迫解散国会,拥立宣统帝复辟。黎元洪躲进外国使馆前,下了两道命令,一个是让南京的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总统职务,一个是再次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事变平息后,黎元洪辞去总统职务。
学者汪朝光在研究了黎、段"府院之争"后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国会不过是当政者寻求统治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工具而已""事实亦说明,黎元洪所自恃的国会、社会团体和舆论的支持,在军人的枪杆子武力前亦完全不可靠"。
虽系民国法统之象征,但黎氏终不免彻底沦为军阀争权的工具
黎元洪无权无势,张勋复辟后,本无机会东山再起,但黎氏系按《临时约法》做的总统,乃是法统之象征,故在混战时代,作为军阀争权的工具,黎氏仍有其特有的政治"价值"。
直系控制政权后,任意解释法律,选择请黎元洪出山"恢复法统"
在黎元洪因张勋复辟去职后,冯国璋当了一段代理总统,到1918年,中国进行了第二次国会选举,产生了新国会。听命于段祺瑞的所谓"安福俱乐部",在新国会中占据了绝对多数席位。这个新国会没有选实力雄厚的冯国璋继续当总统,而是让手无寸铁的文人徐世昌当了民国元首。
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下野、张作霖势力被逐出关内,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了中央政权。这时在旧国会第一次恢复时当过众议院议长的吴景濂,给直系上了一条妙计:"恢复法统"。他说,"中国数年糜乱,皆由法律无效所致,予等在南方护法,即为此点。故法律问题若能解决,则徐氏之地位系非法选出,自然迎刃而解。故今日办法,仍要在北方树护法之旗帜。要知揭出护法旗帜,不但数年护法问题可以解决,则公等与曹巡阅使所处之困难,亦可解决。"
在南方看来,新国会是在段祺瑞一手操纵下产生的,自属"非法",其选举产生的徐世昌也成了"非法总统"。南方反对势力因此以"护法"为旗号,脱离于北京中央政府管辖之外。如果直系打出"恢复法统"的旗号,一方面能将亲奉系的徐世昌赶下台,另一方面也能让南方失去"护法"的借口。法律云云其实只是个幌子,吴景濂说得很露骨,"君等握军权有实力者之意见为如何便如何耳"。
曹锟
吴景濂随即率200多名旧国会议员发表声明,称徐世昌是"伪总统";督军们更一起通电要迎"合法总统"黎元洪复职。徐世昌乖乖辞职,让出了总统宝座。
总统的位置对黎元洪虚位以待了,但黎元洪受够了军阀的气,这种天上掉下来馅饼,他还真不敢接。黎元洪迟迟不肯答应,把曹锟、吴佩孚这些人给惹急了,黎元洪知道自己手上没有任何筹码,只好拿出一个"废督裁兵"的方案,算是给自己复职找了个台阶。
其实黎元洪有没有资格第二次出来当总统,法律上的争议也是很大的。一种观点认为袁世凯在1913年10月当选正式大总统,任期五年,到1918年10月止。黎元洪在1917年7月因张勋复辟去职,剩下的任期已由冯国璋补齐。另一种解释则是,黎元洪1917年的离职是事实上的,而非法律上的,因此他还有一年零三个月的任期。
何种解释是合法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后一种更能符合直系的要求,能让黎元洪出山来恢复法统。
黎元洪希望"依法而来,依法而走",但终不免被人武力驱逐的命运
当局势差不多稳定下来,曹锟要亲自出来当总统时,黎元洪就成了障碍。直系一方面发动军警,到黎元洪家门外索要军饷;另一方面组织"公民团""市民请愿团",让人手拿"市民饿、总统肥"、"总统不管市民"等条幅游行,到黎宅外要求黎元洪下台。黎元洪找警察维持治安,没有人理会。后来总统府的电话被切断,自来水也被堵塞。黎元洪无奈之下只好向曹锟、吴佩孚求救,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黎元洪不甘心就这样被赶下台,他在家中召集了一批北京名流。他表示,不能再蹈民国6年的覆辙,自己一走了事。自己下台没有问题,可是决不做徐世昌第二。他说:"我是依法而来,今天要走也要依法而去,不能糊里糊涂的被人赶走。"可惜法律并不能成为他的挡箭牌,黎元洪决定自行离京。他发表声明说,"本人自去年复职以来,唯一目的在于完成宪法,决无延长任期和竞选总统的用心。"
黎元洪乘坐的专车刚走到半路,就被直系大将王承斌拦下。王承斌登车质问:"总统既已出京,印信还有何用处?为什么要携来天津。"黎元洪回答说印信还在北京,并没有随身携带。此前直系早日派人搜查了总统府,没有发现印信,王承斌道:"分明带了出京,为何不说老实话。"黎元洪怒道:"你有何资格问我印信,我决不会把印信交给你们,看你们怎样?"王承斌冷笑:"总统既然不交出印信,只好请你回京了。"
双方僵持时,专车已经开到了天津。王承斌命令军警卸去车头,将黎元洪囚禁在了火车上。最后黎元洪只好让步,打电话到北京,让夫人交出了总统印信。
黎元洪此后依旧以合法总统自居,在通电中说,"元洪为暴力所迫,认为在北京不能自由行使职权,乃于元日离京""国境以内,随地也可以行使职权"。他声明,"自今以往,元洪职权,未得国会确当之解免,无论以何途径,选举继任,概为非法,特此声明。"但是南北实力派人物都不理他,他这个所谓总统也就没人承认了。
黎元洪被逼着出来再作冯妇,也被逼着第二次去职。说到底,法统只是军阀手里的一个玩物,可以依据自己的利益随意解释。
黎元洪
结语:
孙中山高度赞誉的"民国第一伟人"黎元洪,毕生政治生涯,纯在他人压迫之下。黎氏以民国法统之所在的身份,而颠沛流离若此,已不难窥见,武人弄权之"北洋时代",政治糜烂到了何等程度。章太炎等人对黎元洪的赞誉,除了寄托一种对立宪政治的强烈期望外,再无他物。
原文: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h0243.html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