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羅伯特·肖特,Robert Short,與日軍戰鬥中第一位捐軀的美國飛行員


羅伯特·肖特,Robert Short (1905—1932) 與日軍戰鬥中第一位捐軀的美國飛行員


陳納德的 “飛虎隊” 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然而人們有所不知的是,在 “飛虎隊” 1941年正式來華與中國人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整整10年前,就有美國的飛行員和飛機參加了在中國上空的對日空戰。


他叫 Robert Short 1905年生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部的港口城市塔科馬,原系美國陸軍航空兵飛行員,上世紀 30年代初受僱於美國 LE·蓋爾公司,來華銷售波音公司的戰機。

據記載,他是在與日軍戰鬥中第一個捐軀的美國飛行員。


1932年初肖特抵達上海。當時正值淞滬戰爭爆發,蔡廷鍇、蔣光鼐將軍指揮的 19路軍在淞滬地區與日軍展開激戰。他親眼目睹日軍暴行。當他的飛機通過海運抵達上海後,為保密,他乘夜在法國租界組裝試飛,並往返於京、滬、杭之間,幫助中國進行空中偵察或運送文件。

2月20日,數十架次的敵機輪番轟炸居民區。上百名同胞遇難。當時的上海《申報》稱現場瓦礫廢墟,殘體碎屍。眼見日軍飛機肆虐,肖特以飛機安全為由,決定把這架新波音轉移到南京去。他獨身飛過戰雲密布的天空,引發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空戰。

當天清晨,當時這架機尾編號為 X66W、機身被漆成翠綠,雙層機翼、機背和機尾都被漆成漂亮的乳白色的波音 218飛機,剛剛組裝完畢,並正從上海虹橋機場加滿油,準備飛往南京舉行飛行表演。

途中竟與從“鳳翔”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日軍所茂八郎大尉率領的 3架“中島”戰鬥機不期而遇,所茂當即下令將其擊落。

三架“中島”殺氣騰騰,波音卻不作迴避。它眨眼間掠過“中島”們 500多米,發揮優越的性能急速爬升,先敵佔據了上空的攻擊位置,旋即翻身俯衝,撲向敵機領隊所茂八郎的座機,射出一串機槍子彈……。

這番嫻熟的戰術動作來自專業的訓練,讓躲閃中的所茂大吃一驚。

他保持的傲氣頓時失去幾分。尤其使他不安的是對方根本不理睬他兩翼的僚機,單刀直入,擒賊擒王,迎面逼來以求肉搏。空中立刻展開一場激烈的纏鬥。波音如靈巧的雀鳥,翻騰躍起,冷不丁地射出一排槍彈,首先擊中了所茂的“中島”。

這場 1:3 的空戰歷時 20多分鐘。交手十幾個回合,除所茂座機被擊中外,另一架“中島”亦被重創,而肖特駕駛的波音卻毫髮未損,主動突出圍困,向南京方向飛去。

日機返航時迫降在日租界內的公大紗廠機場。所茂發現自己的座機被鑿開了十幾個彈洞。

值得一提的是,肖特在與日軍空戰時,其實並沒有任何正式的中國空軍身份,與後來的 “飛虎隊”截然不同。他不為任何主義、教條,而是出於一個人的正義感戰鬥的。

肖特來華作飛行表演駕駛的那架波音218飛機波音218雙翼戰鬥機(即P-12之原型機)


肖特經過激戰飛抵南京後,主動請纓參戰,隨即連人帶機編入中國空軍航空隊。那架嶄新的波音被塗裝上草綠色和中國徽記。

2月22日,他按計劃隨中國空軍的1支8機編隊從南京飛往新的前進基地杭州筧橋。

而日本海軍飛行小隊長生田乃木次大尉率黑岩利雄三等軍曹和武雄一夫一等兵,分別駕駛 3 架 3式艦載戰鬥機,與以小谷大尉為首的另外 3 架 13式艦載轟炸機組成聯合編隊,向滬寧沿線急襲而來。



行至蘇州附近上空,突然與迷途的波音 218雙翼戰鬥機(即P-12之原型機)的美國飛行員羅伯特·肖特再次不期而遇,再次展開 1 對 3 的空戰。

肖特一推機頭先朝腳下那 3架 13式艦載轟炸機展開了拳腳,其中的 1架被他在 30米近距離擊中,飛機的中座飛行員小谷進大尉當場畢命,他的血一直濺到後面射手的防風眼鏡上,飛機饒幸由前座駕駛飛回老巢。不料,此時的肖特卻遭到從高處撲來的另 3架 3式戰鬥機居高臨下的偷襲,並在肖特進入雲層隱蔽時,他的波音座機不幸被日機擊中,肖特進而轉入低空撤退,但仍遭到日本飛機自 1,500米外致命的一個長射。

下午 17時許,肖特連同其座​​機一同墜落在蘇州東南郊外 10公里處的吳縣車坊鄉高店鎮浮槽港口水中,年僅27歲,為中華民族的抗戰事業慷慨捐軀!

被羅伯特·肖特擊落的同型日寇戰機 - 中國空軍裝備的德制容克 K-47 雙座戰鬥機


肖特犧牲後,中國空軍為褒獎其大無畏精神,除追授他空軍上尉軍銜之外,還邀請來他的母親及胞弟,噩耗傳來,舉國悲痛。國民政府指派軍政要員組成“肖特義士旌表委員會”處理善後。備楠木棺厚殮,移至上海慕爾教堂舉行追悼大會。

4月24日,在上海各界為他舉行的隆重的追悼大會上,民眾代表吳經熊先生致悼詞說:肖特“所流熱血可作中、美兩國民族之膠漆!後來,又添置美國式銀灰鋼質外槨,葬於上海虹口萬國公墓。上海市為此特地下半旗誌哀。蘇州吳縣人民更建造了一座雪白的“贈上尉美國肖特義士碑”以資永久緬懷。

在蘇州園區婁葑鎮吳淞江北側的吳淞江江濱公園內的高墊廟旁,一座高達三米的花崗石紀念碑上,鐫刻著 “美飛行家肖特義士殉難處” 十一個大字,在鬱鬱蔥蔥的樹木之間是那麼的顯眼。


The End

2020/09/27

黃埔錚錚鐵骨好男兒,造就中國現代史 ~


錚錚鐵骨好男兒,拋頭顱灑熱血,20萬黃埔生,8年戰死19萬


不誇張地說,讀懂了黃埔軍校,也就基本讀懂了中國現代史。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黃埔軍校成就了中國現代史;尤其是在抗戰中,總共20萬黃埔生中,戰死者高達19萬多人,僅萬人倖存。


據《國民黨研究資料叢書: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戰場史料選編》:抗戰期間國軍一共陣亡132萬人。簡單計算,陣亡的黃埔生占全部犧牲國軍的約14.4%,即每陣亡100名國軍官兵,就有至少14人是黃埔生。

 


黃埔軍校成立於1924年,創辦者是孫中山先生。在軍校大門前、碼頭邊樹立有一座木製大牌坊,兩邊的對聯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


校本部是由兩個四合院組成的嶺南風格祠堂式樓房建築,從空中俯瞰成「日」字形,是軍校舊址的核心部分,占地總面積9444平方米,建築面積10600平方米。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校舍。


黃埔軍校第1期學生入校時有400多人,由於經費短缺,教室和宿舍等都是臨時搭建的葵棚。當時的教學機構,包括總理、校長、黨代表以及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等部,共40個部門。


蔣介石擔任校長,廖仲愷為國民黨黨代表,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周恩來先後擔任過政治部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

 


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孫中山說:要用這個學校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黃埔學生立一個志願,步先烈的後塵,像他們一樣捨身成仁,犧牲一切權利,專心去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像這個樣子,才能夠變成一個不怕死的革命軍人。


由此,黃埔軍校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革命的軍事學校。從這所學校一共走出有3053名將帥(包括國軍最高統帥蔣介石)。抗戰期間,黃埔軍校在各地設立分校,培養軍校學生,為抗戰前線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補充前線兵力。


黃埔軍校畢業生、也包括在黃埔軍校培訓過、上過學、或者上過一段時間又退學的等等,合計20多萬人里,他們為國家統一、民族獨立、為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作出了重大貢獻。


據抗戰後的統計資料,黃埔生在戰後倖存者僅1萬1000多人。犧牲率高達95%,其中少將以上陣亡將領就達100多人。


隆桂銓,被譽為黃埔軍校抗戰犧牲第一人。1937年8月12日夜,南口戰役中,國軍第89師師長王仲廉下令,由第529團團長羅芳珪親自率領第3營的第7、第9連,向南口鎮陣地的日軍坦克部隊發起逆襲。


第7連連長就是隆桂銓。他和戰士們全身掛滿手榴彈,毫不猶豫地沖向日軍坦克。在日軍大炮和機關槍等瘋狂轟炸、掃射下,活著的國軍不顧一切的接近日軍坦克,把手榴彈往坦克窗口裡丟,把手槍伸進去打,以血肉和鋼鐵相搏,日軍的多數坦克見勢不妙,慌忙撤退了。但仍有6輛坦克逃跑不及,被國軍炸毀。


在激戰當中,隆桂銓壯烈犧牲,他畢業於黃埔七期武漢分校,湖南人,時年25歲,是抗戰8年間犧牲的黃埔第一人。


與隆桂銓同時沖向日軍坦克的戰友、第9連連長王友光,是湖北人,畢業於黃埔7期。在南口戰役中他率部堅守陣地,身負重傷;在送往後方醫院途中,遭受日軍戰機轟炸,壯烈殉職!


隆桂銓所屬的國軍第89師,本在綏遠駐守。全師官兵1萬4000多人,主要作戰武器是步槍、輕重機槍、手榴彈等近戰武器。因為大戰在即,全體官兵在整訓期間,精神振奮。在某次校閱當中,第529團一名排長因成績落後,當即舉槍自殺,可見氣氛的嚴肅認真。


在南口戰役中,僅第89師就陣亡1948名將士,眾多的青年英雄的犧牲和付出,使得從8月7日至8月26日,日軍始終未能攻克居庸關。多年後,師長王仲廉仍自豪地寫道:我軍各部均有堅守陣地決心,雖死傷枕藉,血肉橫飛,亦誓不放棄,此為南口戰役之特點,堪以告慰國人者。


南口戰役國軍司令官是黃埔一期畢業的湯恩伯,著名記者范長江在《大公報》上寫道:他因為日夜操勞的結果,瘦的不成樣子,兩隻眼睛深深地凹入,整個身體剩下了皮包骨頭……已半月未曾得一安眠機會,整天和電話、地圖接近,時時注意敵人一尺一寸的移動。


這場戰役,國軍以傷亡3萬3000多人,打死打傷鬼子兵1萬5000多人。身為最高統帥的蔣介石,在日記當中稱:居庸關我軍固守未退,堅守半月,足寒敵膽,而予懲創;湯恩伯真是罕世之名將也。


其實,早在抗戰爆發前就有諸多黃埔生犧牲在前線。比如1932年128事變中,就有許多黃埔生殉職。如第87師營長朱耀章,在葛隆鎮戰鬥中身中七彈,壯烈殉國。他在殉國前作了一首詞:


月愈濃,星愈稀,四周婦哭與兒啼。男兒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人生長壽只百年,無須留戀,聽其自然!


為自由,爭生存,滬上麾兵抗強權。踏盡河邊草,灑遍英雄淚,又何必氣短情長。寧碎頭顱,還我河山!


1933年初,日軍進攻古北口,參戰國軍中有3個師長承擔古北口防務,他們全部畢業於黃埔一期,即第2師師長黃杰、第25師師長關麟征、第83師師長劉戡。在激戰中,關麟征中彈負傷,仍堅持指揮戰鬥;他的部下、畢業於黃埔三期的第149團團長王潤波陣亡。這次戰役中,國軍以傷亡1萬6000多人的代價,堅守陣地一個多月,打死打傷日軍7000多人。


在已經淪喪的東北,畢業於黃埔5期的趙尚志、6期的趙一曼等人,在帶領抗日武裝和日軍英勇作戰中,先後壯烈犧牲。


全面抗戰爆發後,以黃埔生為支柱的國軍更是擔負起抗戰重任。他們中的巨大多數都是從一線排長甚至班長開始做起,從基層起步,經歷過一刀一槍的衝鋒陷陣後,凡大難不死者都能很快成為中高級指揮官,少數優秀人才更是成為高級將帥。

這批熱血青年,堪稱是當時國家的少壯派軍官,主張對日作戰,並且不怕犧牲,也有打擊日寇的決心和能力。而當時日軍的師團長普遍在50歲左右;因此有人說,中日之戰是一群青年人與老年人的戰爭。這群青年人用自己的膽識、能力和犧牲、以及犧牲精神,抵擋並戰勝了那群邪惡的老頭子的進攻。


淞滬會戰中,參戰的國軍主力的重要將領幾乎都是黃埔系,包括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杜聿明、張靈甫、顧祝同、陳誠,羅卓英、胡宗南,王敬久、孫元良、宋希濂、彭善、霍揆彰、黃維、李樹森、李延年、李玉堂、陳沛、夏楚中、周磊、李鐵軍、李文、陶峙岳、俞濟時、王耀武、桂永清、黃杰等。


高級將領如此,基層連排長也大都是黃埔軍校第7至11期畢業不久的學生。前線官兵相互勉勵,誓死保衛祖國,其抗戰意志之堅定,戰鬥士氣之高昂,令人敬佩。


胡宗南帶領國軍主力第34集團軍堅守楊行,與鬼子兵展開血戰。他和將士們白天隱蔽在竹林和村莊裡,任敵機投彈掃射,一動不動。等到敵機離去,他和將士們則一躍而出,反擊和打退著日軍步兵的一次次衝鋒。在死守陣地一周時間裡,他除了下令進攻和反擊,從不向上級抱怨和要求支援。接到撤退命令時,他才說:傷亡慘重,我準備明天也要拔槍上火線頂替了。


汪化霖,黃埔軍校畢業,第401團副團長,他在羅店血戰10多天後,又主動請纓,親率一個排前進到金家宅構築新陣地,掩護全團搶修工事。出發前,他表示:成功不敢預期,成仁確有決心,不到日暮決不生還。當天,在日軍戰機、艦炮等的狂轟濫炸下,他和全排壯士始終堅守陣地,打退了日軍步兵的一次次衝鋒。至黃昏,全部壯烈犧牲。


寶山保衛戰,同樣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姚子青,率全營600官兵死守陣地,全部壯烈殉國,舉國稱頌。


這場會戰後期,率軍擔任掩護任務的是國軍第524團團長謝晉元,他畢業於黃埔一期。


1937年10月26日,他率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4晝夜,有效地牽制日軍,掩護中國70萬主力部隊撤退。


此戰中,陣亡的團長以上黃埔系將領,還有第88師旅長黃梅興,第67師旅長蔡炳炎,第90師旅長官惠民,第58師旅長吳繼光、以及秦霖、龐漢禎等;還有第18軍的團長李維藩、汪化霖、路景蓉、李遠新、韓應斌、蔣先維,第1軍的楊傑、李友梅;第9師的竇長青、稅警總團的丘之紀等。


接下里的南京會戰中,黃埔系的國軍第87師旅長易安華、第88師旅長朱赤、高致嵩、團長韓憲元、第156師參謀長姚中英、教導總隊的團長李昌齡、謝承瑞等人,均先後陣亡沙場。此戰中,犧牲的黃埔生基層軍官更是數不勝數。


肖山令:誓死捍衛南京 與中山陵同在


有人做過統計,1936年第10期黃埔同學畢業後分派到部隊,經淞滬抗戰和南京會戰後,僅僅數月里已傷亡過半。


另一份統計表是,1937年9月,黃埔軍校昆明分校第11期同學,被分配到第58軍的有117人。經過1938年長沙三次會戰,陣亡同學達60餘人。戰鬥之激烈、悲壯,由此可見一斑。


同一時期,在北方進行的忻口戰役中,畢業於黃埔四期的林彪取得了平型關大捷,消滅日軍約1000人。在整場戰役中,國軍在黃埔系的高級將領如衛立煌、李默庵、彭傑如、劉戡、陳鐵和李仙洲等人,以及其他國軍部隊指揮下,激戰20多天,打死打傷鬼子兵1萬多人。


徐州會戰,參戰的黃埔生將領有鄭洞國、李延年、李玉堂、董釗、周士冕、李仙洲、羅奇、王文彥、黃杰、桂永清、王耀武、馮聖等。其中的20多個軍師級指揮官和骨幹都來源於黃埔系。這次會戰,也是日軍侵華以來遭受的最大一次打擊。


在此後的幾乎所有中日大會戰中,黃埔將領都承擔起主要責任,同時也是犧牲和付出最多的。武漢失陷後,蔣介石主持召開第一次南嶽會議,宣布中國抗戰轉入戰略防禦階段,明確將1/3部隊留在敵後作游擊戰。黃埔生李默庵由此在晉南多次發動對日軍車站、運輸隊的擾襲,予敵以重創,由14軍軍長升任33軍團的軍團長,被譽為國軍中的游擊戰幹才。


二戰中,中國軍隊聲名遠揚的一次戰役,莫過於中國遠征軍出征緬甸。在這次中國第一次遠征緬甸的戰爭里,國軍統帥杜聿明是黃埔一期出身。


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首次進入緬甸。


入緬作戰的第一戰是同古戰役;中國指揮官、國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同樣是黃埔軍校畢業的。戰役後期,戴安瀾壯烈殉國,年僅38歲。犧牲前,他的遺言是:現在孤軍奮戰,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反攻反攻!祖國萬歲!


就在一天前,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血灑太行。左權,黃埔一期畢業。他和徐向前、陳賡是同學。13年後,徐向前、陳賡分別被授予元帥和大將之銜。


衡陽保衛戰中,國軍第10軍軍長方先覺是黃埔3期畢業。他帶領衡陽守軍1萬7600多人堅守47天,最終成了中國抗戰史上敵我雙方傷亡最多、中國軍隊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


中日最後一次大會戰湘西會戰中,總指揮是黃埔畢業的王耀武,參戰的國軍將領基本出身於黃埔系,包括施中誠、李天霞、韓浚、李玉堂、牟廷芳、丁治磐、王敬久、胡璉、侯鏡如、張靈甫等。這次會戰徹底打掉了鬼子兵的自信,此後直到抗戰結束,日寇再也不敢發動大型會戰。


除了正面戰場,負責敵後戰線、情報工作、反諜工作和暗殺任務等工作的,是軍統局。而軍統局的負責人戴笠,畢業於黃埔6期。戴笠的兩個助手,毛人鳳和徐遠舉,分別畢業於黃埔四期和7期。


早在1937年初的一次軍事會議上,戴笠就很堅定的說,這次我們一定要打了。國民黨元老吳稚輝問,我們武器和經濟差的那麼遠,拿什麼打呢?他回答:哀兵必勝,豬吃飽了等人家過年,是等不來獨立平等的。


抗戰中,軍統局的犧牲者達到1萬8000人以上,占全部註冊人員的1/3。而沒有註冊、又犧牲的附屬人員,人數則更多。


抗戰期間,20萬黃埔將士與日軍英勇作戰,譜寫出許多驚天動地泣鬼神的悲壯詩篇。他們為國家獨立與民族解放作出的卓越貢獻將永載史冊;他們以自己的熱血和犧牲捍衛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他們永遠值得人民懷念。


毫無疑問,黃埔軍校撐持了中國的抗戰。


1965年8月15日,日軍戰敗20周年之際,日軍退役中將吉田在東京發表文章說:中日之戰,日軍之敗是由於統帥部對中國20餘萬受過黃埔教育之軍官的英勇愛國力量,未有足夠的估價。


The End...


2020/09/21

饒國華 將軍 英烈傳

饒國華 將軍 英烈傳


饒國華(1894年12月7日-1937年12月1日),名厥卿,字弼臣,四川資陽縣東鄉(今雁江區寶台鎮)張家壩人,出生於農家庭川軍將領,抗日英雄。

1911年辛亥革命中,饒國華加入新軍從伙夫,不久升為班長、排長。

1917年升至連長,先在川軍劉存厚部服役,後轉隸於川軍第二師劉湘部任連長。在該師軍官傳習所受訓期間,成績優異,為師長劉湘所倚重。後逐次以戰功升任營長、團長。

1931年前後,率部駐防重慶地區。

1935年10月,饒國華從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升任為第一師師長,後又改任陸軍第一五師中將師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饒國華主動要求率部抗戰。

9月21日,第21軍奉令出川抗日。

10月,率部步行軍 2000里,11月中旬到達前線。

此時上海蘇州、常州業已失守,日軍兵分四路大舉進攻中華民國首都南京,並在海空軍掩護下,直趨安徽蕪湖,威脅首都南京側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立即下令劉湘派第二十三集團軍唐式遵部進駐安徽青陽一帶,牽制、阻截從太湖流域進攻南京的日軍。唐式遵遂委派饒國華鎮守廣德

不久,無錫江陰武進相繼失守。

11月22日,日軍牛島師團由飛機大炮掩護,由太湖分乘百餘艘汽輪,橡皮艇侵入宜興長興,爾後分兵兩路準備搶占泗安,直撲廣德。日軍採取用重火器猛烈破壞中方工事,出動 27架飛機輪番轟炸。步兵在重炮、機槍掩護下發動進攻。

饒國華指揮第 433旅佟毅部於 11月27日在廣德前方約 60里的泗安占領陣地與日軍展開戰鬥。

日軍依靠裝備優勢機械化部隊,仗恃火力優勢,動用飛機 27架輪番轟炸,國軍浴血苦戰連續三天三夜,最後寡不敵眾,於 30日泗安失守。

與此同時,日軍主力沿吳嘉公路直奔廣德,饒國華得知後率領第 433旅奔赴廣德前方約五里的界牌阻擊日軍,饒國華到前線督戰。日軍不斷從東洞庭山、西洞庭山調部隊增援。在激戰中雙方均損失慘重,不久中方從宣城至廣德的鐵路幹線被日機炸毀,補給中斷,饒所部被日軍三面合圍,當夜通電全師再度鼓舞士氣

11月30日,日軍占領廣德。

饒國華受命組織反攻,但其手中只剩下一營士兵,被日軍包圍於十字鋪據點,饒師長身先士卒,親率特務連衝入敵陣與日軍展開肉搏戰,雖不幸腹部中彈仍是喊殺不止,後日軍派使勸降,饒國華在給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劉湘將軍寫了絕命書後舉槍自戕,以死殉國。

由於饒國華一四五師的阻擊掩護,為反擊日寇贏得寶貴時間,使我浙西安吉守軍,得以從容北進,收回泗水,保全廣德,令當時的長興線全局得以挽回頹勢。

通電全師電文書》:

「我從七七事變發生之日起,就渴望能到前線殺敵,洗雪國恥,收復失地。八一三事變後,我幸能如願以償,奉令出川抗戰,引為生平快事。諸君還記得吧,我們離川時,蜀中父老兄弟姐妹曾舉行盛大儀式歡送,潘文華軍長代表我們川軍將士致答詞,表示我們一定要血戰到底,收復失地,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去,做到勝則生,敗必死,不成功便成仁。我們要牢記當時的誓言,絕不能在敵人面前屈膝示弱,給中國人丟臉呀!」


《致司令長官絕命書》:

「驅敵出境,復我國魂!今自決於城,雖死無恨。」


饒將軍的遺體由民生公司的"民儉"輪運送回川,途經各地時,均舉行了公祭儀式。國民政府武漢舉行追悼大會,並追贈饒國華為陸軍上將。

1937年12月12日,饒將軍的遺體抵達重慶,巴蜀各地設立靈堂,政府各要人,群眾團體,各界人士都敬獻了花圈和輓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也分別為重慶、成都靈堂撰寫對聯:


虜騎正披猖,聞鼓鼙而思良將;上都資捍衛,昌鋒鏑以建奇勳。

秉節之來,捍國衛民方倚舁;存仁而達,唁生吊死倍哀思。


1938年1月23日,其遺骸安葬於四川資陽縣甘溪溝。抗日戰爭中期,成都市中山公園內鑄造饒將軍的銅像一座,並豎立了由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字的「饒上將國華紀念碑」。同年中共方面也對包括饒在內的國軍犧牲將士做出積極評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大陸各地發起了批孔運動,崇尚儒學武德的抗日川軍將領饒國華的墓也不能倖免,他的兒女中有三人死於這場浩劫中。

1983年9月10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並撥款修葺了饒國華將軍陵墓。


The End.

Tag:饒國華,將軍,川軍抗戰

2020/09/19

被遺忘的<八字橋戰鬥>,<孤島時期>的上海老照片

 被遺忘的<八字橋戰鬥>,孤島時期的上海老照片

孤島時期的上海老照片,被遺忘的<八字橋戰鬥>


這組照片記錄了淞滬會戰後的上海,由日本攝影師拍攝。



圖為上海閘北鐵道管理局大樓被日軍攻擊。


圖為八字橋附近。

八字橋是被遺忘的,在八字橋打響了淞滬會戰的第一槍。

8月 13日下午 4點,在八字橋進行前進搜索的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第 3大隊踩中了中國軍隊事先埋設的地雷,日軍隨即向柳營路上的 87師陣地開火,得到命令的 87師隨即全面發起進攻,淞滬會戰就這樣從八字橋開始了。

但上海當時有列強的租界,日本此時不敢再對英法等國發動戰爭,所以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較少受到破壞。

圖為上海公共租界。

圖為繁忙的蘇州河,遠處是外白渡橋。

孤島時期,存在時間是從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至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日軍侵入上海租界為止。這時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軍侵占的淪陷區,僅租界內是日軍勢力未到而英法等國控制的地方,故稱「孤島」

圖為外灘樓頂的多國國旗和樓下的眾多轎車。

1937年8月13日,蔣介石調動大約七十萬中國軍隊(包括他的大部分精銳中央軍)在上海附近與日軍展開長達三個月的淞滬會戰,雖然中國軍隊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陣亡三十三萬人,空軍損失過半),但最終實力占優勢的日本軍隊擊敗了中國軍隊。

日軍武力占領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區後,日人並將上海改名為大道市,取自禮運大同篇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之意,而抗日組織鐵血鋤奸團也同時針對漢奸、日軍,展開一連串可歌可泣、熱血澎湃的抗日活動。

圖為日占時期的遠眺外灘。

在淞滬會戰期間,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半部,即今虹口、楊浦兩區作為日軍防區和日本勢力範圍,和華界一樣受到重創。

圖為公共租界巡邏的英國士兵。

圖為駐紮在上海的日軍陸戰隊總部。

上海的孤島時期持續了四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再四年,日本戰敗投降,國民政府光復上海並收回租界。


The End.
Tag:上海,孤島時期,租界,珍珠港事變,日軍,淞滬會戰,

2020/09/18

淞滬會戰 中壯烈犧牲的 黃埔軍校 第四期 畢業生 楊傑 將軍

淞滬會戰 中壯烈犧牲的 黃埔軍校 第四期 畢業生 楊傑 將軍

淞滬抗戰中壯烈犧牲的黃埔四期畢業生




楊傑將軍


楊傑(1895—1937.10.11),字子英,河北容城縣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被分配到陸軍第 1師,參加過北伐戰爭。

他作戰勇猛,在歷次戰役中屢建功勳,以戰功逐步擢升為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等。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當時任陸軍第 1師第 1旅少將副旅長兼團長的楊傑立即上書軍事當局請纓上陣殺敵。

8月23日,日本侵略軍在上海寶山登陸,「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中日雙方在上海地區拚死廝殺,楊傑所部奉令扼守西塘橋陣地。

10月10日,日本侵略軍在無數次進攻失敗之後,集中優勢兵力,在密集炮火和飛機轟炸的支援下,再次衝擊楊傑部駐守的西塘橋陣地,戰鬥十分激烈。楊傑親臨陣地指揮,他用「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口號教育部下,鼓勵官兵奮勇殺敵,誓與陣地共存亡。當友軍詢問戰況時,楊傑回答:「尚能支持,不需後援。」

11日,日軍又以猛烈炮火轟擊陣地並發起集團衝鋒,陣地被突破。楊傑率部與日軍混戰在一起,激戰中壯烈犧牲,以身殉國,時年42歲。

... The End

Tag:河北,淞滬會戰,黃埔軍校,黃埔四期,楊傑,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