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摄影自由行 – 环境介绍(艺文)
教育与艺文:
台湾现行学制为国民小学6年制、国民中学3年制的义务教育,高级中学3年制(含高级职业学校)、普通大学4年制,部份大学建筑系所、兽医学系为5年制,牙医系为6年制,医学系为7年制。技职教育体制有五年制专科学校(五专)、二年制专科学校(二专)、二年制技术校院(二技)与四年制的普通大学、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四技),大学可设置研究所,培育硕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
台湾的高等教育相当发达,已有172所大学院校,分别提供重理论的普通大学、与重实务的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台湾每年有14万名考生参加1月底或2月初的大学学测,有7万名考生参加7月1日~7月3日的大学指考;九十九年大学指考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达94.87%。另有16万名考生参加4月中的四技二专统测,九十九年四技二专日间部登记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为85.44%。台湾有153所大学院校设有研究所,但是每年也有许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包括平均每年赴美国留学的1.3万人。
在高级中等教育方面,可分为强调综合理论与道德素养教育的高级中学与以技职教育、职场专业培养为方针的高级职业学校(皆为三年制)。
另在非正式教育机构还有2─6岁学前机构幼儿园,训练学生加强某特定科目的补习班,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社会教育方面,台湾终身教育风气盛行,各地都有专为成人教育设计的学院机构。技术教育方面,台湾有隶属行政院劳委会的职业训练中心与民间各类语言或计算机等学习机构。由于网络发达,因此不少机构及坊间开办网络教育,以建构网络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进而带动网络学习。 艺术 :
戒严时期,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动文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文化呈现反共、传统、一元的特质。1987年,台湾解严后,多元文化思想受国内外许多因素推波助澜下逐渐兴起。
1996年,开始出现本土化或去中国化浪潮。 台湾目前有三所著名之艺术大学,分别是台湾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
舞蹈方面,除了充分表现台湾文化意含的民俗舞蹈(如:八家将、新港舞步、阵头),而台湾在现代舞的成就相当非凡,尤其林怀民先生所创立的云门舞集。 文学:
在民国政府迁台初期,政府大力推行反共、怀乡文学,著名反共文学作家有王蓝(代表作《蓝与黑》)、姜贵(代表作《旋风》)和司马中原(代表作《狂风沙》)。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当时台湾文坛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兴为其代表,而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则有《台北人》、《家变》等。
1960中后期开始,一些本土作家以《台湾文艺》、《笠诗刊》为阵地,重拾乡土素材,关注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作品隐含批判精神,终致在1977年引发了乡土文学论战。解严后,文学更加多元化。近几年,伴随网络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的风潮。 美术、戏剧、舞蹈与音乐 :
台湾的美术在1950年代,画坛主流以大陆来台的水墨画家与日治时期的本土西画家为主,绘画技巧比较传统。
1960年代开始,新生代画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画等风格,美术风格走向西化。
1970年代乡土意识抬头后,绘画题材再趋本土化。解严之后,美术界生态多元自由,风格也日益前卫。 歌仔戏。 戏剧方面在二战之后,由于早期政府的大力推广下,京剧等中国剧种在台湾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则仍是庶民大众的重要娱乐方式。随着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开始讲求声光效果,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而国剧与国语话剧则融入创新元素,经常以小剧场等形式表演,舞台剧表演成为台湾极具活力的艺术活动。
战后初期,台语歌曲一度流行,音乐界也创作了大量反共爱国歌曲。在民间,由香港传入的国语流行歌曲和美国音乐风行一时。
1970年代,知识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园民歌因此风行,此时知名的民歌手有胡德夫、杨弦、李建复、施孝荣、邰肇玫、黄大城、叶佳修、苏来、包美圣、潘安邦等,之时唱红了许多清新的民歌,比如:中华之爱、抓泥鳅、龙的传人、乡间的小路、如果、秋蝉、风中的早晨、让我们看云去、小草、风告诉我、再别康桥。而同一时期,台语流行乐坛受到1970年代以后受日本演歌文化影响,那卡西和夜总会等秀场文化在台湾也十分盛行,如江蕙、黄乙玲等知名台语歌手即是出身秀场的代表人物。 邓丽君 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国语老歌风行一时,其代表人物是有亚洲歌后之称的邓丽君和金钟奖歌王费玉清,费玉清至今仍在两岸三地和全球华人地区,演唱会连连满场深受青睐,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和费玉清的歌声。
受到西方摇滚乐的影响,在民歌时期结束后,罗大佑等人将社会百态、政府等当时受到压榨的百姓生活写成歌曲,造成知识分子一时引起的共鸣。
199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解严与社会风气渐开,造就自由化的创作与发展环境,除了台湾本土歌手,港澳、星马、中国大陆等其他华人地区的歌手大多来台发展,使台湾成为世界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 电影 :
台湾电影起始于日治时期,进入民国时期后,随着两岸的分治,台湾电影在官营制片厂的经营下,拍摄大量国语剧情片,其中不少都带有反共色彩。同时,闽南语电影也悄然兴起,题材以民间故事等为主。
19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为电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养鸭人家》等。同时,香港制作的电影也在台湾广受欢迎,也影响到台湾本地的电影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一时的主流。
1970年代,伴随着外交困境,中影制作了大量的爱国政宣影片,如《梅花》、《汪洋中的一条船》等。
1970年代末期,以翻拍作家琼瑶的小说为主的爱情片,在台湾掀起一阵潮流,捧红了双生(秦汉、秦祥林)双旦(林青霞、林凤娇),搭配电影的主题曲也大为流行,比如:雁儿在林梢、我是一片云。
1980年代起,《儿子的大玩偶》等影片开始了「新电影」风潮。解严之后,后新浪潮电影兴起,李安与蔡明亮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导演。同时,伴随着美国电影为主的洋片的大举进入,加上台制电影以小众观赏的艺术电影为大宗,国片的环境与市场日益萎缩低迷,虽偶有电影出现票房佳绩,且每年均有台制电影在国际的电影奖获奖,但台湾电影产业在整体上仍然呈现疲态。
经过1990年代以来的低迷后,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号》
创下超过新台币五亿元的票房成绩,并带动同期上映其他台湾电影的票房上扬,可说是为长期低迷的国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以《海角七号》为转折点,台湾自制电影开始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一反以往艺术电影占多数的状况,市场较大的商业电影重新成为台湾电影产业的主流,如2011年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赛德克•巴莱》,自该年8月中旬至10月上旬,连续8周跃居台北周末票房冠军,改写美国电影独占市场鳌头的局面,被视为台湾「国片复兴浪潮」的一个重要象征。 媒体 :报纸、电视台和广播电台 台湾的媒体产业发轫于日治时代,第一份报纸是创刊于1896年的《台湾日日新报》(第一份中文报纸则是创刊于1923年的《台湾民报》),第一家广播电台则是创立于1931年的台湾放送协会,当时主要媒体均与官方有相当程度的关系。进入民国时期后,台湾的主要报纸与电台仍由官方掌握,1949年实施戒严后,官方实施报禁,出版品与电子媒体也受到相当程度的管制。
1962年,台湾电视公司成立,这是台湾的第一家电视台;不久中国电视公司和中华电视公司陆续开播,台湾电视业进入老三台时代。但当时三台都由政府机构与执政的中国国民党掌控,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扮演政府倡导的工具。
1969年,中视播出《晶晶》,是为台湾的第一部电视剧。
1987年戒严后,报禁于1988年1月1日正式解除,至此台湾的报业、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顺势蓬勃发展,使得媒体自由化,民众将媒体视为生活中的一部份,绝大部份的信息更是由传播工作者的传达因而得知。同时歌仔戏与布袋戏也纷纷登上屏幕,传统艺术不再只能以固有形式进行表演。
1993年,政府开放成立民间成立有线电视台,随后在1998年又开放了首家民间经营的无线电视台民视。而为普及多元文化与尊重弱势群体,又陆续开播了公视、客家电视台与原住民族电视台。
在解严之前,台湾影响最大的两份报纸是《联合报》与《中国时报》,1980年代后,《自由时报》兴起,形成三大报。近年,《苹果日报》快速发展,报业格局再演变为四大报。广播事业亦有发展,除了传统的中广等之外,飞碟电台、港都电台、KISS
Radio等亦成为重要的广播电台。网络也快速兴起,网络文化亦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意象: 霹雳布袋戏主角:素还真
行政院新闻局于2006年年初举办「寻找台湾意象」系列活动,系作为定位台湾「品牌」的一个起点,希望透过全民参与凝聚共识,发掘台湾许多美好而独特的风貌。由民众和网友以手机票选和网络票选出足以代表台湾的「台湾意象」24名,共有529,676票。再以五大意象为主题举办台湾意象征图活动向民众征图。
依票选名次分别为布袋戏、玉山、台北101、台湾美食、樱花钩吻鲑、台湾岛屿图、阿里山、花莲太鲁阁、原住民图腾、云门舞集、总统府、日月潭、客家桐花、歌仔戏、庙会、野百合、高雄爱河、蝴蝶兰、晶圆、圆山饭店、凤尾蝴蝶、台湾猕猴、24小时的生活、元宵花灯。
民众自行推荐的意象前五名则为KTV、小绿人、慈济、「台湾人的精神」以及淡水。 台湾之光:
旅美棒球选手王建民,是众多被誉为「台湾之光」的人物之一。
2000年代以来,台湾各领域的人物陆续在国际上以各种的奖赏、战绩、事迹、发声,进而引发全球目光对台湾的关注,让台湾一跃成为国际间瞩目的名字。台湾之光一词为近年才出现的,因台湾长期参与国际社会阻挠与政治上的两党分众;当陆续有台湾人以实力站上国际瞩目舞台往往会引起激励、团结国内社会;一般都是超越政治认同并引发台湾认同。台湾的媒体与公众将许多台湾之最、台湾第一的人事物,陆续的冠以「台湾之光」的头衔,进而团结民心,产生民族正气、骄傲。其中不乏杰出的运动员、艺术家、学术界、NGO组织、市井小民、感动人物等领域。
「台湾摄影自由行」- 祝愿所有台湾行的朋友都留下最美的回忆。
www.facebook.com/AroundtheWorldin120days -「120 天單人環球影像行旅」 ; )
教育与艺文:
台湾现行学制为国民小学6年制、国民中学3年制的义务教育,高级中学3年制(含高级职业学校)、普通大学4年制,部份大学建筑系所、兽医学系为5年制,牙医系为6年制,医学系为7年制。技职教育体制有五年制专科学校(五专)、二年制专科学校(二专)、二年制技术校院(二技)与四年制的普通大学、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四技),大学可设置研究所,培育硕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
台湾的高等教育相当发达,已有172所大学院校,分别提供重理论的普通大学、与重实务的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台湾每年有14万名考生参加1月底或2月初的大学学测,有7万名考生参加7月1日~7月3日的大学指考;九十九年大学指考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达94.87%。另有16万名考生参加4月中的四技二专统测,九十九年四技二专日间部登记分发结果,学生录取率为85.44%。台湾有153所大学院校设有研究所,但是每年也有许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包括平均每年赴美国留学的1.3万人。
在高级中等教育方面,可分为强调综合理论与道德素养教育的高级中学与以技职教育、职场专业培养为方针的高级职业学校(皆为三年制)。
另在非正式教育机构还有2─6岁学前机构幼儿园,训练学生加强某特定科目的补习班,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一环。社会教育方面,台湾终身教育风气盛行,各地都有专为成人教育设计的学院机构。技术教育方面,台湾有隶属行政院劳委会的职业训练中心与民间各类语言或计算机等学习机构。由于网络发达,因此不少机构及坊间开办网络教育,以建构网络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进而带动网络学习。 艺术 :
戒严时期,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动文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文化呈现反共、传统、一元的特质。1987年,台湾解严后,多元文化思想受国内外许多因素推波助澜下逐渐兴起。
1996年,开始出现本土化或去中国化浪潮。 台湾目前有三所著名之艺术大学,分别是台湾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
舞蹈方面,除了充分表现台湾文化意含的民俗舞蹈(如:八家将、新港舞步、阵头),而台湾在现代舞的成就相当非凡,尤其林怀民先生所创立的云门舞集。 文学:
在民国政府迁台初期,政府大力推行反共、怀乡文学,著名反共文学作家有王蓝(代表作《蓝与黑》)、姜贵(代表作《旋风》)和司马中原(代表作《狂风沙》)。同时,西方现代文学也是当时台湾文坛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兴为其代表,而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则有《台北人》、《家变》等。
1960中后期开始,一些本土作家以《台湾文艺》、《笠诗刊》为阵地,重拾乡土素材,关注农民与劳工等底层阶级的命运,作品隐含批判精神,终致在1977年引发了乡土文学论战。解严后,文学更加多元化。近几年,伴随网络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的风潮。 美术、戏剧、舞蹈与音乐 :
台湾的美术在1950年代,画坛主流以大陆来台的水墨画家与日治时期的本土西画家为主,绘画技巧比较传统。
1960年代开始,新生代画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画等风格,美术风格走向西化。
1970年代乡土意识抬头后,绘画题材再趋本土化。解严之后,美术界生态多元自由,风格也日益前卫。 歌仔戏。 戏剧方面在二战之后,由于早期政府的大力推广下,京剧等中国剧种在台湾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戏、布袋戏等本土剧种则仍是庶民大众的重要娱乐方式。随着电视的出现,布袋戏、歌仔戏开始讲求声光效果,重新获得人们的重视。而国剧与国语话剧则融入创新元素,经常以小剧场等形式表演,舞台剧表演成为台湾极具活力的艺术活动。
战后初期,台语歌曲一度流行,音乐界也创作了大量反共爱国歌曲。在民间,由香港传入的国语流行歌曲和美国音乐风行一时。
1970年代,知识青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园民歌因此风行,此时知名的民歌手有胡德夫、杨弦、李建复、施孝荣、邰肇玫、黄大城、叶佳修、苏来、包美圣、潘安邦等,之时唱红了许多清新的民歌,比如:中华之爱、抓泥鳅、龙的传人、乡间的小路、如果、秋蝉、风中的早晨、让我们看云去、小草、风告诉我、再别康桥。而同一时期,台语流行乐坛受到1970年代以后受日本演歌文化影响,那卡西和夜总会等秀场文化在台湾也十分盛行,如江蕙、黄乙玲等知名台语歌手即是出身秀场的代表人物。 邓丽君 1980年代,讲究「字正腔圆」的国语老歌风行一时,其代表人物是有亚洲歌后之称的邓丽君和金钟奖歌王费玉清,费玉清至今仍在两岸三地和全球华人地区,演唱会连连满场深受青睐,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和费玉清的歌声。
受到西方摇滚乐的影响,在民歌时期结束后,罗大佑等人将社会百态、政府等当时受到压榨的百姓生活写成歌曲,造成知识分子一时引起的共鸣。
199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解严与社会风气渐开,造就自由化的创作与发展环境,除了台湾本土歌手,港澳、星马、中国大陆等其他华人地区的歌手大多来台发展,使台湾成为世界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 电影 :
台湾电影起始于日治时期,进入民国时期后,随着两岸的分治,台湾电影在官营制片厂的经营下,拍摄大量国语剧情片,其中不少都带有反共色彩。同时,闽南语电影也悄然兴起,题材以民间故事等为主。
1960年代,健康写实电影成为电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蚵女》、《养鸭人家》等。同时,香港制作的电影也在台湾广受欢迎,也影响到台湾本地的电影制作路线,爱情片、武侠片和功夫片成为一时的主流。
1970年代,伴随着外交困境,中影制作了大量的爱国政宣影片,如《梅花》、《汪洋中的一条船》等。
1970年代末期,以翻拍作家琼瑶的小说为主的爱情片,在台湾掀起一阵潮流,捧红了双生(秦汉、秦祥林)双旦(林青霞、林凤娇),搭配电影的主题曲也大为流行,比如:雁儿在林梢、我是一片云。
1980年代起,《儿子的大玩偶》等影片开始了「新电影」风潮。解严之后,后新浪潮电影兴起,李安与蔡明亮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导演。同时,伴随着美国电影为主的洋片的大举进入,加上台制电影以小众观赏的艺术电影为大宗,国片的环境与市场日益萎缩低迷,虽偶有电影出现票房佳绩,且每年均有台制电影在国际的电影奖获奖,但台湾电影产业在整体上仍然呈现疲态。
经过1990年代以来的低迷后,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号》
创下超过新台币五亿元的票房成绩,并带动同期上映其他台湾电影的票房上扬,可说是为长期低迷的国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以《海角七号》为转折点,台湾自制电影开始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一反以往艺术电影占多数的状况,市场较大的商业电影重新成为台湾电影产业的主流,如2011年上映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赛德克•巴莱》,自该年8月中旬至10月上旬,连续8周跃居台北周末票房冠军,改写美国电影独占市场鳌头的局面,被视为台湾「国片复兴浪潮」的一个重要象征。 媒体 :报纸、电视台和广播电台 台湾的媒体产业发轫于日治时代,第一份报纸是创刊于1896年的《台湾日日新报》(第一份中文报纸则是创刊于1923年的《台湾民报》),第一家广播电台则是创立于1931年的台湾放送协会,当时主要媒体均与官方有相当程度的关系。进入民国时期后,台湾的主要报纸与电台仍由官方掌握,1949年实施戒严后,官方实施报禁,出版品与电子媒体也受到相当程度的管制。
1962年,台湾电视公司成立,这是台湾的第一家电视台;不久中国电视公司和中华电视公司陆续开播,台湾电视业进入老三台时代。但当时三台都由政府机构与执政的中国国民党掌控,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扮演政府倡导的工具。
1969年,中视播出《晶晶》,是为台湾的第一部电视剧。
1987年戒严后,报禁于1988年1月1日正式解除,至此台湾的报业、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顺势蓬勃发展,使得媒体自由化,民众将媒体视为生活中的一部份,绝大部份的信息更是由传播工作者的传达因而得知。同时歌仔戏与布袋戏也纷纷登上屏幕,传统艺术不再只能以固有形式进行表演。
1993年,政府开放成立民间成立有线电视台,随后在1998年又开放了首家民间经营的无线电视台民视。而为普及多元文化与尊重弱势群体,又陆续开播了公视、客家电视台与原住民族电视台。
在解严之前,台湾影响最大的两份报纸是《联合报》与《中国时报》,1980年代后,《自由时报》兴起,形成三大报。近年,《苹果日报》快速发展,报业格局再演变为四大报。广播事业亦有发展,除了传统的中广等之外,飞碟电台、港都电台、KISS
Radio等亦成为重要的广播电台。网络也快速兴起,网络文化亦成为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意象: 霹雳布袋戏主角:素还真
行政院新闻局于2006年年初举办「寻找台湾意象」系列活动,系作为定位台湾「品牌」的一个起点,希望透过全民参与凝聚共识,发掘台湾许多美好而独特的风貌。由民众和网友以手机票选和网络票选出足以代表台湾的「台湾意象」24名,共有529,676票。再以五大意象为主题举办台湾意象征图活动向民众征图。
依票选名次分别为布袋戏、玉山、台北101、台湾美食、樱花钩吻鲑、台湾岛屿图、阿里山、花莲太鲁阁、原住民图腾、云门舞集、总统府、日月潭、客家桐花、歌仔戏、庙会、野百合、高雄爱河、蝴蝶兰、晶圆、圆山饭店、凤尾蝴蝶、台湾猕猴、24小时的生活、元宵花灯。
民众自行推荐的意象前五名则为KTV、小绿人、慈济、「台湾人的精神」以及淡水。 台湾之光:
旅美棒球选手王建民,是众多被誉为「台湾之光」的人物之一。
2000年代以来,台湾各领域的人物陆续在国际上以各种的奖赏、战绩、事迹、发声,进而引发全球目光对台湾的关注,让台湾一跃成为国际间瞩目的名字。台湾之光一词为近年才出现的,因台湾长期参与国际社会阻挠与政治上的两党分众;当陆续有台湾人以实力站上国际瞩目舞台往往会引起激励、团结国内社会;一般都是超越政治认同并引发台湾认同。台湾的媒体与公众将许多台湾之最、台湾第一的人事物,陆续的冠以「台湾之光」的头衔,进而团结民心,产生民族正气、骄傲。其中不乏杰出的运动员、艺术家、学术界、NGO组织、市井小民、感动人物等领域。
「台湾摄影自由行」- 祝愿所有台湾行的朋友都留下最美的回忆。
www.facebook.com/AroundtheWorldin120days -「120 天單人環球影像行旅」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