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1

【它山之石】日本美少女文化的终结?(上)

【它山之石】日本美少女文化的终结?(上)
姜建强 今天 10:29


【《egg》杂志的停刊与AKB48的血案】

今年5月,日本发生了两件在亚文化史上具有象征性的事件。

一件是在日本非常有人气的辣妹文化的始祖杂志《egg》宣布停刊。这本在1995年创刊的杂志,以普通作者为模特,刊登涉谷和原宿街头女孩打扮的写真,成功打入少男少女读者群,最高峰时期的销量达到50万册。但近年已惨跌至5万册。

一件是今年5月在岩手县举行的AKB48握手会上突发血案。一名24岁无业男子持50厘米长的锯刀伤人,斩伤19岁的川荣李奈与18岁的入山杏奈。遭到逮捕的这位男子供述只要是AKB48成员,杀谁都行。

这两件事在日本社会引发震荡。它的象征意义在于:辣妹杂志的停刊表明重口味少女文化的终结。晒黑皮肤,染金头发,涂白嘴唇,烟熏眼妆,再配露脐装与泡泡袜,以安室奈美惠、滨崎步为领军人物的辣妹文化,还是敌不过时代的变迁和大众口味的变化。人们的视线还是转向了清纯与清净的淡口味少女文化。在加上日本也正好时兴性格温顺的"草食男",加以对应的当然是"草食女"而不是"肉食女"才是。而握手会上的血案,则表明AKB48商业模式走向了尽头。与偶像的无限接近,与偶像的面对面交流变得可能的另端,就是粉丝男们再也不满足于所谓的"接近性"与"偶然性"这个虚拟的恋爱模式,他们要向前一步,要把偶像作为自己的私有物加以收藏。这也就生出了为什么要杀曾经的偶像这个问题。有指凶手的行凶动机是因为受害者川荣李奈在节目中曾表示自己只心仪16—23岁的男人,而这位凶手偏偏是24岁。共同幻想论发生了错位,原本对禁忌的敬重逆转成对禁忌的逾越。血案也就发生了。而当这个粉丝男举起锯刀的时候,也就同时宣告平成otaku(御宅族)的精神死亡和原本作为禁忌的美少女肉体的死亡。

这里只剩下一个问题:是日本的美少女文化回流至山口百惠的清纯时代?还是堕落成只剩下H(日本人常将交媾隐喻成H)的玩物?

【未成熟与成熟】

日本著名社会评论家大冢英志说过,在过去的日本人心中,驻扎着一位稻作农耕民。现在的日本人心中,驻扎着另一鲜活的"生物"。这个"生物"就是今天意义上的美少女。就像欧洲少女的概念是18世纪的产物一样,日本民俗学意义的少女则是在明治时期诞生的。

日本的少女,发端于明治时代的女子学校。1871年(明治四年)诞生了日本第一家官立女子学校(后改为官立东京女子学校)。之后随着制度的变迁,女子学校数量逐年增多。女子学校培养目标明确,就是要将她们养育成今后的贤妻良母。1899年明治政府的文部省发布"高中女学校令",正式认定女子学校为正式学校。女子学校以国语、数学为主课,兼学裁缝、家政等,茶道、花道等传统艺能也多有涉及,毕业后婚嫁于男家。

由于最终的指向是贤妻良母,所以纯洁与规范的教育是当时少女养成的必修课。将来为献身丈夫和生育孩子,到与异性结婚为止,都必须保有贞操。与复数的男性交往,与复数的男性生育等都是规范所不许可的,所以当时的少女养成一个基本规范就是"清正美",这也是在1913年成立的宝冢歌剧团一贯的宗旨。也就是说纯血规范,即处女性是对当时少女的一个基本要求。

这个时期的少女,年龄大都在12—17岁。从生理上说迎来了初潮,拥有了性的使用成为可能的身体。尽管拥有了这个可能性,但其使用被压抑的事态,现在想来这一不可理喻的事情就发生在前近代。评论家大冢英志就持这样的观点。他在《少女民俗学》(光文社,1989)中说,迎来初潮,将性的使用变得可能的女性身体,到嫁给唯一的丈夫使用为止,如何使其无伤?近代社会所干的一件事就是将她们围困与封闭。于是有了"异物"的存在。也就是说少女在迎来初潮的同时,"女"这个特征被保留了起来。这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但在一般的民族社会中,存有这样的共识:当13—16岁的身体作为大人被共同体认知后,性的交涉应该由其本人来判断,其中的一个结果当然就是结婚。所以大冢英志得出结论说:结婚才是女性肉体的使用期这件事本身,只不过是近代社会的一个畸形而已。

总之,尽管身体自在性的使用变得可能,但还是被禁止使用。这就是日本近代少女的定义。10多岁的时候向她们灌输纯洁与禁忌思想,将来成贤妻良母,这对国民国家的形成有用。这是当时明治政府和在那个状况下的文化所框架的少女。因此从民俗学视角定义日本美少女,至少包含了以下三个含义:

(1)少女是近代社会的产物,近代以前不存在少女的概念。

(2)有两项对立的存在:未成熟的幼女和成熟的女性。

(3)女子学校的诞生催生了少女。

也就是说在第二次性特征出现之前的幼女,与有了第二次性特征,身体的使用变得可能这个中间位置,就是少女的诞生。

【从少女到前卫女】

杂志《LaLa》在1985年连载吉田秋生的漫画《樱园》,讲述的是守着底线的少女们如何上高中的故事。少女们天真、清纯,满布樱花的画面很唯美,真可谓是一部感怀光阴荏苒的漫画作品。但是1990年电影化的《樱园》中登场的高中女生,其青春的骚动在规范的强力压抑下的一面顿然消失了,人们能看到的是少女们对性有了某种能动性。这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它表明从近代以来持续百年的少女形象,发生了功能性的错位。少女原本主体性的丧失其结果就是コギヤル(小女孩)登场的前兆。英语中指向年幼女性为"girl",日本语发音为"ガール";美国英语中的俗语"gal",日本语发音为"ギヤル"。前者的"girl"是泛指年幼的女孩,无关文化意义;后者的"gal"则含有文化意义,即前卫、时髦、诱惑等。

日本少女漫画除了战前的《少女クラブ》杂志之外,战后还刊行了光文社的《少女》,集英社的《少女书本》和《发带》,讲谈社的《好友》等漫画杂志。与以贤妻良母为主题的明治大正时期的少女杂志相比较,战后的少女漫画则是在男女同权,自由平等方面来构筑学校生活与恋爱的主题。女孩子们通过阅读漫画作品养成少女意识。这个意识这就是到1990年代前为止的一直贯通的"生涯只爱一个男人"。毫无疑问这是战前"纯洁与规范"延长线上的意识形态,恋爱—性爱—结婚组合成三位一体的人生路向。这个意识的形成,与少女漫画坚持纯洁与规范路线有着很大的关联。可以这样说,漫画中即便有性行为的描写,也是沿着纯洁与规范的思路,是因为纯爱而达到性的顶点。漫画中也有强奸等性暴力的描写,但这也恰恰是对"生涯只爱一个男人"的逆反。总之,对当时的日本少女们来说,性行为的门槛还依然很高。

如在1980年代中期刊发的有影响力的纺木宅的漫画《高性能汽车》,里面就以性行为描写为主。这个漫画于1985—1987年在集英社的《别册マーガレット》上连载。得到了婴孩出生高峰期的少女们的欢迎与支持。故事情节为:14岁的女子初中生和希,与母亲一起生活。有一天她开始与"刹那生存"的16岁少年暴走族春山交往,不久自己也加入了暴走族的行列。春山多次想亲吻和希,并想发生性行为,但都被和希断然拒绝。这个故事想说得是:即便是自己喜欢的对象,对一名少女来说,性也不是一下就能跨越的简单之事。这种性的使用已经可能,但是靠自己的纯洁意识强行压制使用,这就是少女期。少女们读着这样的漫画,知道了这样一个程序:与唯一的男人恋爱,经过性爱,然后结婚。这里很显然,是简单的逸脱不被许可这条规范,发挥着机能作用。

但是到了1990年代的前后,少女漫画表现性行为的门槛变得低了。照漫画评论家藤本由香里的分析,这个时期少女漫画中登场的少女们,开始意识到如果有了恋人,那么顺着恋爱的程序,即便发生性行为也是可以的。

【《高中教师》破了少女的禁忌】

这方面的典型就是由漫画改变的电视剧《高中教师》的登场所带来的冲击。

1993年1月日本TBS电视台播出连续剧,最终创下33%的高收视率。由野岛伸司担任编剧的这部作品的物语,讲述的是个"被禁忌的爱":教师与学生的爱——高中生物教师羽村隆夫和他的学生二宫茧发生恋情。另外,剧情还涉及父亲与女儿茧的乱伦,男性教师向女学生施展性暴力,女子学生间的同性恋,等等。残忍、凄美、压抑是这部电视剧的基调。

播出后反响强烈。其中最大的反响就是电视剧破了禁忌,并不是破了师生恋的禁忌,而是破了少女性的交友、性的身体这个禁忌。本来性的交友,性的身体已经可能,但是受到规范意识化的压抑,在没有得到唯一的爱之前不能使用,这是少女的形象,也是社会的风潮。尽管可能是表面的,不完全的。但日本人就认为这个表面的,不完全的才是少女的典型,才是从近代以来持续百年的少女形象。但是《高中教师》将这个典型与形象给毁掉了。少女这个表面的,不完全的幻想也随之破灭。未熟与清纯的同时,身体的使用也变得可能。可以这样说,日本少女的双重定义就是从《高中教师》开始的。当剧中教师羽村隆夫说出这样话语的时候,也就出现了这样一幅构图:清纯的少女与向她们煽情的卑猥的成人男性。

"你还记得吗?就从那时候开始,我们渐渐能在对方的心灵,看到自己。那个假设被人看见就会破碎,仿佛脆弱得随时会消失的你,就在我的体内。"

"应该怎样称呼我们之间的关系呢?称为恋情,你一定会生气。可是,若称之为爱,我们又显得太不成熟了。"

《高中教师》之所以被注目,一个最大的看点就是少女不仅是具有了性身体的少女,而且还将性的眼神射向了成人男性的少女。这正如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的教授上滝彻也所说,《高中教师》是个变态的作品。这里的变态就是指美意识和情念过剩的人感受到了社会禁忌的解放。

【宫崎骏幻想中的美少女】

1979年12月,现代美少女的领军人物宫崎骏导演的动画片《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上映。随之,一个全新的美少女形象在日本诞生。这一美少女形象的诞生,是从鲁邦为什么要拯救克拉丽斯开始的。

在动画中,本来属于天下大盗的鲁邦,为什么担当了王子的角色。原来,住在"城"另端的恶王,无端地纠缠公主要与其结婚。为了拯救将被糟蹋的公主,鲁邦拼上了性命。这位公主就是克拉丽斯。彻底击败恶王的鲁邦,以救出公主作为圆满的大结局,这就是卡里奥斯特罗城的物语。

这里的问题是,大盗鲁邦为什么突然成了王子,并用自己的性命去搏斗?他的动机是什么?总是瞄准银行的金库,瞄准高价财宝和新兵器的设计图的鲁邦,为公主而战的理由是什么?

即便是看完动画,其理由也是无从知晓,疑问照旧是疑问。如果鲁邦原本就是一个真正王子的话,这样的疑问就不会产生。这里就生出了动画作品有趣的一面。宫崎骏最初设定了不属于王子角色的鲁邦这个人物,从而强调了自己浪漫主义的一面。所以从动画的观赏者来看,鲁邦作为王子的依据是不存在的。正是因为依据是空洞的,所以必须填补。鲁邦特地用生命的代价必死地救出克拉丽斯,就是为了创生依据。表面看动画并没有这方面的描写,但仅从外表来看的话,很难深入到鲁邦的内面。除了爱恋式的情感,其他的就难以说明鲁邦行动的依据究竟何在。这里,大盗鲁邦不得已进入了假象的恋爱中去,变身成了王子。

这里有一个问题。公主如果是一位单纯的公主,就具有被王子爱上的可能,同时也具有爱上王子的可能。所谓王子和公主的物语,就是这个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物语,这就生不出任何的疑问。但问题在于,本来就不属于在王子世界里混迹的鲁邦,爱上公主的依据和被爱上的依据都是不存在的。而如果是假象恋爱的话,爱的依据是可以编造的,但是被爱的依据是难以编造的。这样来看的话,大盗鲁邦再是怎样的努力,再是怎样的拼上性命,也是难以奏效的。这个欠缺,或者说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才可行呢?

一般而言,解决的途径只有一条。不具有被爱依据的男人,想要获得公主的爱情,只有想方设法从公主那里得到爱。也就是说,缺乏被爱依据的王子,如果要想成为真正的王子,只有从公主那里得到认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鲁邦不得不持这样的立场。

这个时候,这个男人的命运全悉都握在"她"的手中,自己作为男人的价值都要取决于"她"。这里,"她"的存在出现了。

无疑,克拉丽斯就是这样的人物。在恋爱物语中,给毫无依据的他赋予依据的存在,这就是宫崎骏生出的美少女形象。这样的美少女对男人而言就是绝对的存在,这样的美少女决定着作为男人的价值。卡里奥斯特罗城被认为是美少女动画,也是出于这一点。

【为什么最后鲁邦放弃了拥抱?】

但是这个动画的最后结局很有意思。被公主喜欢上,得到了作为王子存在依据的鲁邦,在最后时刻应该唱高潮戏了。但是令人吃惊的是鲁邦却拒绝了来自克拉丽斯的爱。

动画在最后时刻,由于鲁邦的拼命救助,事件终于得到解决,鲁邦转身要回去了。突然克拉丽斯扑进鲁邦的胸怀,恳求道:带我一起去吧。激动人心的瞬间终于来了,成为真正王子的瞬间终于来了。表情严肃的鲁邦,也想拥抱美丽可爱的克拉丽斯。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犹豫了,他动摇了。如果伸手拥抱的话,"王子与公主"的物语也就完成,接下去就是幸福的大团圆了。但是鲁邦在最后时刻还是放弃了能够成为王子的机会。他非常智慧地对克拉丽斯讲:"不要说傻乎乎的话。还想回到黑暗中去?好不容易来到了阳光下,你的人生才刚开始。像我一样的没有出息是不行的。"

鲁邦还是认定自己作为王子是欠缺依据的。整天在黑道上混迹的自己即便成了王子,也是不能为克拉丽斯服务的。这样的话,如果拥抱了克拉丽斯,亲吻了克拉丽斯,就是用自己的私欲私利损伤了她,侵犯了她。所以鲁邦必须抽身退出。

鲁邦十分明白,他这样做导致了一个结果:由于自己自觉自愿的退出,克拉丽斯还是克拉丽斯。不向她伸手,她就不会逊色,她就继续保持神秘的女神形象,行进在美少女的行列中。而如果鲁邦向她动手了,就把克拉丽斯从公主的高位上给拉了下来。她就成了一位普通的女人,失去了任何的神秘感。这样的话,也就失去了给予自己依据的美少女的绝对存在。

这里的逻辑关联在于:需要她,也想伸手于她,但正因为这样不能向她伸手——这个奇妙的归结从这里生出。对女体有欲望,却又陷于自绳自缚。欲望于女性中,又自觉于自己没有依据,身体的驱动也变得不可能。其结果就是女性被偶像化,并强于自己支配于自己。这里显现的形象才是美少女的形象。

这里,"圣母主体"论光环开始显现。男人为了寻求被爱的依据,不得不仰望眼前这位自己喜爱的美少女。你是不是爱她?你凭什么理由爱她?这个依据掌握在美少女的手中。这就应了多少年前歌德的一句话:永恒的女性引导男人上进。当然这是歌德往积极意义上评说圣母主体论的,实际上很多时候永恒的女性总是引导男人堕落。但这里的问题在于不管是上进还是堕落,牵引男人的总是女人这点没有变。圣母主体论的根基没有发生动摇这点没有变。美少女文化的成立,从哲学意义上说它是完成了从个别到一般的演绎过程。宫崎骏只是将这个演绎过程通过作品再过程一下而已。鲁邦不能拥抱克拉丽斯。在松手的瞬间,卡里奥斯特罗城的真正的意思才显露出来:美少女就是这样生成的。这里宫崎骏描画的美少女克拉丽斯,为少女们的洛莉塔提供了强力的归依。日本成人市场的写真集《Little
Pretenders》在同年出版,绝不是偶然的。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琼)


姜建强
姜建强,曾大学任教,研究哲学,20世纪90年代留学日本,后在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担任客员研究员,致力于日本哲学和文化的研究,积极书写、介绍日本及其文化,已出版有《另类日本史》《另类日本天皇史》《山樱花与岛国魂
: 日本人情绪省思》等。


原文网址:
http://dajia.qq.com/blog/416357064861029?ADUIN=413181542&ADSESSION=1404958761&ADTAG=CLIENT.QQ.5329_.0&ADPUBNO=26349

【它山之石】
(未完待续)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