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学生自杀都怪"万恶"的考试制度???
【转载】学生自杀都怪"万恶"的应试制度???
最近发布的一个教育报告引发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该报告将中国青少年自杀事件的主要责任归咎于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制度。事实究竟如何呢? …[详细]
报告的确提出了现象,归因给应试制度却值得商榷
有数据:报告研究了2013年的79个案例,发现75%都跟学业压力有关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者程平源对2013年媒体报道的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学习压力过大是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而在有明确或者疑似自杀理由的案例中有75%都跟学习压力有关系。所以,他分析称,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学习压力导致的普遍心理崩溃,其根源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这个分析也符合这么多年来大家对应试教育的一个认知。
有理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一定的,被高压教育给损耗,到最后就可能筋疲力尽想自杀
高压教育总是引发争议...
那么,报告怎么来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呢?这里就用到了一个 "意志力"
的理论。美国学者鲍迈斯特做过一个实验,把两组饥饿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第一组可以吃到美味的曲奇饼,第二组面前有曲奇饼和难吃的萝卜,而且被要求只能吃萝卜。吃过东西之后,两组都要做一道数学题,研究人员宣称是要测试他们的智力水平,可实际上这道题是无解的,目的是观察两组大学生会思考多久才放弃。第一组平均尝试了20分钟才放弃,第二组只尝试了8分钟。鲍迈斯特就认为,这证明了意志力确实会被消耗,第二组先前在费力抵制曲奇饼的诱惑,后面就没有多少意志力来对付困难的数学题。
基于这个理论,程平源就把中小学生压力主导型自杀分为两类:1、崩溃之死。由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自我耗损,或者突发自杀或者蓄谋自杀。2、羞辱之死。在他人的言语暴力和身体暴力下自我耗损到一个极致,以致自杀。这样的分类归根结底,根源就在"万恶"的应试制度。…[详细]
不过这样的理论推演却有问题,事实上应试教育还可能锻炼意志力,起码不是摧毁
鲍迈斯特的意志力理论认为,意志力就如同肌肉一样,是可以得到锻炼的,锻炼的方法就是做"不习惯的事情",例如让习惯用右手的人突然用左手来进行刷牙等日常生活动作。如此说来,长期的高压应试教育其实也可能一点点地锻炼和培养着意志力,起码不是消耗,这样的推理更为妥当。旅美物理学博士万维钢在鲍迈斯特的《意志力》这本书书评中就提到,"亚裔靠的是意志力。有实验发现,中国小孩从两岁开始就比美国小孩有更强的自控能力。"而他认为中式教育更多是在培养和依靠自控。
【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 你赞成吗?
那么,现象背后,让学生"崩溃"的压力到底来自何处?
学业压力的确对学生影响很大,不过应试制度只是果,不是因...
在世界卫生组织今年刚刚发布的报告中,自杀位列青少年死因的第三位,抑郁症则是背后的推手。能够引发抑郁的因素有很多,学业压力在美国等地的青少年中不算主要原因。然而,如果换到东亚,在韩国、香港、台湾等地,学业压力导致学生自杀就比较多了。不过,再细究下去,学业压力与父母和社会
"读书无用便无成" 的传统思想有关。即使不是"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问题也不会变得多好。
心理专家杨小红教授就说,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完美,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觉得孩子学习好就一好百好,而且逼着孩子上各种兴趣班。以前是要求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过现在的家长多是注重孩子的智,忽略了德和体,这样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处理,很容易造成不良情绪。
而且,家庭压力、与同龄人的交际压力等方面也同样重要
当然,不只是学业压力才重要。学者Weiner曾经系统分析过学生自杀的原因,就认为非常复杂,并非因绝望而一时冲动的行为,学童身处的环境是包括多个不同的系统,如家庭、学校、朋辈及社会等,而他还分析出,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的四个特点:家庭长期不稳定和不和谐、家庭问题不断增加、一段人际关系结束、不能解决问题。
在韩国,学生自杀也是个让人棘手的现象,一般都认为和学业压力关系最大。但是,去年韩国保健医疗研究院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却有点让人意外。这项研究将别的自杀因素和学业对青少年自杀的影响做了比较,结果发现,最大原因是来自家庭,是学业压力的3.2倍。其次是交友关系(学业的2.4倍)、与父母的矛盾(学业的2.3倍)和与老师的矛盾(学业的2.1倍)。可见,学业压力不是一切。
而中国学生来自家庭、同辈人的压力少被提及,却又无法忽视,例如近年来有媒体报道,中国的校园暴力现象有所升级。
这些所谓"压力"都只是表象,问题还是在于压力下看问题的思维模式
找到压力不难,找出压力背后的根源和解决之道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基本上学界都认为,自杀并不是临时起意的行为,而是一个连续的历程,先有脆弱的内在因素,再加上不良的外在因素,交互影响逐渐形成自杀倾向,且这个倾向一旦形成,只要环境带给个体挫折、不如意的感受,当事人就容易引发自杀意念,并随着情境危机的增强,产生自杀企图,迅速发展成自杀行为。一个对腾讯网友的大数据调查就显示55%的人都曾经考虑过自杀,并且15-18岁的青少年比例最高。所以,到底应该如何是好呢?首先,当然就是弄清这个过程是如何形成的。
《你正常吗》的一个大数据调查显示,55%的被调查者都动过自杀念头
关键在于对于同样一个表象,别说孩子,往往大人们也有不同的分析归因。例如小张今天在车上碰到了小明,小明却没有和小张打招呼。这时候,小张就可以有两种思维模式了:第一种是小张不喜欢我,所以不和我打招呼;第二种则是,小张只是因为车厢太挤,没有看到我,下次还是会和我打招呼的。无疑,第二种思维很是正面,第一种则充满了负面的归因。偶尔有这样负面的归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种归因法根深蒂固,也就是说,把负面的东西都看作是长久的,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的,从而完全看不到希望。更恐怖的是,这样的负面往往基于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例如"我智商太低"、"我长得太不好看"等等,那么自尊感也会越来越低,情绪得不到宣泄,甚至陷入抑郁情绪,乃至罹患抑郁症。很可能在某一天就被突如其来的"最后一根稻草"给压垮了。
德国心理学家海因茨·亨塞勒深入研究过自杀问题,他就这么解释:在人与人发生冲突或个人遇到严重挫折时,自我价值将受到严重威胁,从而使人产生愤怒、焦虑、痛苦、孤独、无能为力、绝望的感觉。这时候,人体内的自我保护机制将被调动起来。在正常情况下,人通过攻击性行为来宣泄和缓解上述情感危机。然而,由于在某些人那里,攻击被阻滞或转向了自我,他们所陷入的情感危机不但不能得到缓解,反而愈加严重。于是,他们便会产生一种渴望想象,渴望进入一种无痛苦、解脱了一切烦恼的"和谐"状态,而这种渴望和想象最终将导致自杀。
具有自杀倾向的人一般对一种侮辱性的结局心存恐惧,为了逃避这样的结局,他们选择了自杀,与此同时,他们也用这一行动实现了报复别人的目的。一个案例就是,前几天演员梁静就在腾讯视频节目《你正常吗》中坦言,烈性子的她最怕被人冤枉,每每此时都会有轻生的想法。大人都如此,更何况是小朋友呢?…[详细]
香港青少年反自杀教案中例举的错误归因类型
香港青少年反自杀教案中例举的错误归因类型
总之,有正确的问题归因模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这样的模式需要培养和训练,需要从理解和尊重做起。而本专题所提的报告值得肯定的就是,用了很多详实的案例来说明有自杀念头的学生们如何被"侮辱"或者得不到尊重,值得警惕。
所以应试教育并不是什么都能装的框,尤其在自杀问题上更该慎重
自杀可能有"传染情绪",所以要避免贴标签的研究
许多心理专家都认为,自杀可能有"传染情绪",所以不应该公开细节,以免引起"跟风",因为人们可能会感同身受而模仿自杀。不过一般而言,这是指具体的事例,而非笼统的探讨。不过,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预言自动实现"效应,指的是每个人都给自己很多"预言",但这些语言变为信念时,就会自动实现。所以,学者顾骏就担忧,如果关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是中小学生自杀成因"的说法传播开去并为学生所接受,则真可能同个体心理脆弱产生"共振",客观上成为个别学生一时冲动之下的理由。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因此还是更为谨慎,少贴标签为妙。
结语
这些年来,应试教育的确背负了非常多负面的、特别的寓意,所以在探讨自杀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谨慎,回归本质,而非被表象所扰。只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开对药方。
新闻立场
你认同应试制度是学生群体自杀的罪魁祸首吗
20123 63%
11397 37%
原文网址: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n2796.html?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
【它山之石】
台湾一样,家长一直以为要给孩子一个 "无忧无虑" 的童年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才是大错特错 ...
笔者不想多嘴,就推荐一本好书,请看官看完咱们再来讨论吧...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The Nurture Assumption -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2nded.
<http://search.books.com.tw/exep/prod_search.php?cat=all&key=The
Nurture Assumption -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2nd ed.>
http://user.qzone.qq.com/413181542/main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