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明信片上的民国
文化事件 和讯网 [微博] 2013-05-23
这组图片是民国时的明信片,图像主要场景是当时的农民生活,其中耕种、小贩经商、贸易集市、婚丧嫁娶、祭祀、走街串巷的贩卒、小生意人……生动再现民国时的普罗大众生活。
民国始于1912年,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生活各方面动荡和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
封建帝制被推翻之后,独立共和与自由平等的思想开始被老百姓接受,各地纷纷出现剪辫热潮。
新式学校教育迅速发展,并逐渐取代旧式私塾。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繁荣,工人群体开始崛起并逐步发展壮大,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
那么民国时候的百姓生活的到底是苦还是乐?
如果你有机会能看到民国时期人们的照片,你会发现那个时代的人,一脸的平静和祥和,农民的神态或是淳朴的,或是憨态可掬;工人职员一个个都仪表堂堂,气质不俗。
我相信看过这些照片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过一闪而过的疑问,到底是相机原因还是人们的面容是反映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那就先从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讲开来吧。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则提到:
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三百个铜板,一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而那个时候的工资是每月20块银元,如果你是个纺纱女工,你的工资是30块银元,其他城市,大抵如此。
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担3个银元,老刀牌烟一包3个铜板,绍兴酒1斤1角钱,拿了1块钱稿酬,请六七个同学去吃茶,茶资8个铜板,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各种小吃才花去20个铜板。
三十年代的北平,1银元可买8斤好猪肉,两碗小米粥、外加一盘白糖才两毛二分钱。
1930年,1斤鲤鱼不到5分钱。
1936年在重庆,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钱。
民国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从军阀混战到日军侵华再到国共内战,战乱频繁。
尽管生活诸多艰辛,但民国时期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节庆等方面,已经处在中西文明时而冲突、时而交融的时代旋涡中,传统与现代兼具,本土与外来并存,存留与变迁同在。
民国婚丧礼俗的变化,与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相比,是缓慢的。尽管如此,文明结婚、集团结婚、公葬、国葬、追悼会等各种形式的新式婚丧礼俗也出现并流行起来。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